星期六, 9月 29, 2007

資料傳輸之問題

目前遠端資料傳送可分為三種方式:socket,Replication,RDA

本研究需要使用到資料比對,因此必須架設主機資料庫,所以採取後兩樣技術,而又以Replication的方式更好,但是要使用兩項技術必須要架設主機資料庫,而且是必須要有正版SQL Sever 2005,目前學校有購買但是不外借,所以要先設法取得資要庫程式,才有辦法繼續下ㄧ步。

星期三, 9月 26, 2007

走失偵測系統之工作事項

已完成部份:
1.接收與抓取GPS訊號
2.將GPS訊號以XML檔儲存。
3.以Google maps將位置資訊讀取出。

快完成部份:
1.將資料傳輸到主機資料庫

接續的工作事項:
1.資料如何存取與比對
2.如何自動發出錯誤訊息
3.實驗

openGTS經測試之後,免費的帳號會出現this is a temporary account to be used only for testing and debug purposes.登入之後只能觀看系統的介面,因此無法得知此一軟體如何正確使用,但是可從demo選項知道座標在google maps上顯示並依照日期歸納出來,只是仍無法知道該怎麼運用在我們的研究上,因此還需要再多加考量。

星期二, 9月 25, 2007

Context-Aware Framework for Spontaneous Interaction of Services in Multiple Heterogeneous Spaces摘要

論文名稱:Context-Aware Framework for Spontaneous Interaction of Services in Multiple Heterogeneous Spaces

出處網址:http://ieeexplore.ieee.org/iel5/4284552/4284553/04284653.pdf?tp=&isnumber=&arnumber=4284653

作者:Brian Y. Lim, Daqing Zhang, Manli Zhu, Song Zheng

論文資料:This paper appears in: Multimedia and Expo,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ation Date: 2-5 July 2007
On page(s): 328-331
ISBN: 1-4244-1017-7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10.1109/ICME.2007.4284653
Posted online: 2007-08-08 09:47:07.0

論文摘要: 由於提供行動裝置(PDAs, Ultra-Mobile PCs)和無線上網的地點越來越流行,客戶可以藉由結合兩項科技選擇更好的服務和存取影音,此篇論文呈現一個可以自發的和要求互動的系統,還有服務架構的設計和完成的內容。

結合感測器和在實體空間的執行機構,像是家,辦公室,和賣場,上述所提到的行動裝置就可允許在這些智慧型空間中提供使用者和服務自發的互動。

過去互動式的架構ㄧ般來說有(a)要求使用者安裝一些特殊的硬體或是軟體在他們的行動裝置中(b)從各式各樣的提供者的平台中聚集不同的服務所面對的困難(c)穿越多重不同的空間。增加消費者的值的此種架構必須增情境感知系統(d)提供可獲得服務給使用者。

大多數的方法是依靠安裝額外的硬體和軟體,此外,有限制性的情境感知是被支援的,尤其是在固有的感知就像是透過伺服器位置來感知位置,並透過將資訊放在個人的行動裝置上來個人化。作者假設了一個可快速存取的架構,此架構只需要要求browser和wireless connectivity在行動客戶端就可以自動存取服務。我們也著重在允許存取多重的空間,當每個當地的服務提供者各自獨立的提供服務時,因為系統可以聚集服務,所以我們可以使用各式不同的服務。作者延伸Semantic Space,作者說他們可以整合ㄧ以服務為導向的架構在感知的架構給感知的提供者,顧客可以促進更完整的感知理由。

SCENARIOS:
(1).Home
當到朋友家玩時,可以藉由此種服務自動下載朋友房間的portal page觀賞在不同電腦中的影音。

(2).Shopping Mall
當到賣場時也可以使用此服務來下載此賣場的portal page,就會看到廣告,打折品,和購物指南,並藉由購物指南到達最大的遊戲商店,在進入之後,就會自動下載另外的portal page,顯示出電影的DVD或是音樂CD。

DESIGN:

這些服務是透過位置和感知而來,但是當在多重智慧型空間時互動是不會改變的,此外,兩種聚集的形式已經完成,列出智慧型空間允許的服務,包含分類每個服務中的內容(CD metadata, videos, etc)。

1.Captive portal to enable spontaneous access without installing software
在作者的方案中,客戶在可獲得的portal被確認並再次詢問Service Portal,客戶可以在Service Portal找到他們想要的服務,當受控制的portal機器明顯的再詢問客戶到Service Portal,透過DNS的操作,客戶只需要無線連接和web browser。

使用步驟是:連接到wireless hotspot->browser偵測到Captive Portal->再到Service Portal->找尋使用者要的服務。

使用普遍存在的HTTP和WiFi連現在全部的上網地點,可使用網路的客戶可以有相同的互動去存取和觸發服務在每個智慧型空間中,而且使用者也不需更換browsers,因此可使用相同的使用者介面卻不受限制,客戶也可製作屬於自己要求的使用者介面。

作者使用J2EE Servlets/JSP當作中介軟體的平台去實現自動互動的架構的模型,在桌上型電腦使用。安裝DD-WRT as the Captive Portal on a LinksysWRT54GL router and directed it to forward browsers to the Service Portal server.

限制性:
最初的模型還是要事先安裝和hard-coding service並收集到core 架構中在每一個智慧型空間。作者期望可影響OSGi去允許結構的機器可以給管理者使用。然後作者也希望可以在PDA上使用。


Semantic Web之解釋

星期五, 9月 21, 2007

SQL mobile 遠端資料存取

資料來源:Mobile平台應用與開發

兩種同步資料的方式:
1.RDA(Remote Data Access)
(1)屬於同步資料中最簡單的模式
(2)RDA的資料同步皆是由客戶端發起,伺服端只是回應客戶端的請求。
(3)使用PULL方法,將遠端伺服器資料下載到本地SQL Mobile資料庫中;使用PUSH方法,將本地資料中的
改變提交回遠端SQL Server資料庫中。
(4)支援SubmitSQL方法,支援將一個SQL語法提交到遠端SQL Server資料庫中執行。
(5)SubmitSQL支援任何SQL語法,無法返回結果集。
(6)SubmitSQL主要用於執行insert,update,delete。
(7)RDA的PULL方法每次只能從SQL Server資料庫獲取依個結果集
(8)結果集會被保存成衣個資料表,再次呼叫PULL方法前,必須先刪除之前的資料表。
(9)多個用戶執行PUSH方法,RDA不會檢測資料衝突。

2.SQL Server Mobile Replication
(1)當行動裝置連上網時,設備端資料自動與資料庫伺服器同步,將客戶端修改發送到伺服器,然後下載被修
改的資料。
(2)有解決資料衝突的機制

3.RDA與Replication比較
(1)資料交換方面:Replication支援伺服端與客戶端的雙向資料傳遞,RDA只支援單向,即從客戶端到伺服
端,再從伺服端回到客戶端。
(2)同步資料表:Replication一次呼叫可以同步多個資料表;而RDA一次呼叫只能同步ㄧ個資料表。
(3)原資料改變方面:Replication中如果在Publisher中增加或刪除資料表,不需要重新進行資料初始化,
系統就可以自動將資料修改結果同步到Subscriber的SQL Mobile資料庫中。RDA不會自動將資料表同步
到客戶端。
(4)約束和索引:Replication支援的約束和索引會被自動複製到SQL Mobile資料庫中。RDA不會。
(5)資料衝突:Replication有解決衝突的機制。
(6)資料表架構變化:Replication中部份資料表架構變化可以被自動複製。
(7)工具支援:可以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對Replication進行管理。
(8)伺服器設置:Replication需要對SQL Server資料庫進行設置,RDA不需要。
(9)儲存空間:Replication需要建立一個新的資料表對資料改變進行追蹤,會佔用比RDA更多空間。

星期四, 9月 20, 2007

投稿TANET 2007 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的論文被接受

論文編號:141
論文標題:Detecting Deviation Based on Tree Traversal for Individual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s 智慧型精障者路徑導引與預防走失系統之行動運算

會議網址:

星期六, 9月 15, 2007

以行動科學研究法探討Blog 在精神障礙就業輔導的應用 獲接受於MIST2007現場海報張貼

以行動科學研究法探討Blog 在精神障礙就業輔導的應用

獲接受於MIST2007研討會現場海報張貼:
通知的網址是:http://mist2007.midc.tcu.edu.tw/callpaper_4.aspx

編號是:57
題目:以行動科學研究法探討Blog 在精神障礙就業輔導的應用

星期一, 9月 10, 2007

序列化工具

.NET Compact Framework 2.0 Service Pack 2 可轉散發套件
下載的網址:
http://www.microsoft.com/downloads/details.aspx?FamilyID=0c1b0a88-59e2-4eba-a70e-4cd851c5fcc4&displaylang=zh-tw

此項資料是屬於微軟的網站,網站有明顯說到此程式有序列化功能。

說明的網址:
(1)http://blog.csdn.net/upto/archive/2007/06/25/1666264.aspx
(2)http://developer.51cto.com/art/200706/50178.htm

序列化目的:主要在於將接收到的資料轉化為xml檔案

星期六, 9月 08, 2007

最近工作事項

最近在思考要如何將部落格製作成吸引就業輔導員的ㄧ個工具,因此去試了一下google ajax feed,增加相關的訊息在網頁上,已就輔員的角度來增加部落格的可看性,不過還要再試試是否有用處。

星期四, 9月 06, 2007

精神病不是病

"精神並不是病"是我昨天與林首成老師的團隊相遇最深刻的感覺,在會談的幾個小時中,我們感受到林老師的用心,對於精神障礙者也有更深入的了解,林老師說:精神病行成的主因在於人際之間的聯繫變弱,當心靈空虛之後,漸漸的變的懶惰,所以也是一種懶惰病,這些學員的狀況,ㄧ開始是人際關係變差,接著是成績變差,最後就是發病,但是因為父母無法得知自己的小孩有這些症狀,所以會延誤就醫,再加上台灣人對於此種病症的隱瞞,所以在林老師那邊接受輔導的學員皆是ㄧ開始就病齡五,六年以上。另外,精神疾病在台灣也非常普遍,林老師就在台北市的某幾個區的各個教會做過普查,發現每個教會幾乎都有五十人有這些症狀,是非常令人震驚的狀況,所以林老師覺得政府應該從教會或是其他信仰的團體下去著手,讓人的心靈得到富足,這樣就可以幫助到這些精神障礙者,林老師也說到,精神醫生並沒有治癒任何一個病人,精神病的藥,也只是讓精神病患腦袋放空,讓他們不胡思亂想,對於精障者的生活沒有幫助,因此將精神病歸類為病,並將這些精障者送到醫院去是一種錯誤的辦法。

而林老師所創辦的"活泉之友",就是在改善精神障礙者生活的ㄧ個團體,裡面的成員主要是家長,要加入他們的精神障礙者,一開始的考驗是打網球,藉著打網球來達到運動的目的,讓精障者可以流汗,將服用的藥物快速代謝,這樣精障者才有顆清醒的頭腦,才有辦法工作,接著,林老師的工作團隊就會有專人帶著新進的精障者去認識其他學員,一天ㄧ人,至少要認識ㄧ百二十人,讓他們重新與人交談,慢慢接觸人群,而要正式的在他們這個機構下工作,則還需要依個測試,就是在認識的ㄧ百二十人中,寫出其中六十人的基本資料才算合格,林老師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要接觸人群,所以如果他們無法接觸人群,那他們是還沒有辦法工作的,因此必須有此ㄧ測試,來了解他們是否還排斥人群。

而林老師開設商店的用意,則在於讓精障者可以多多接觸他所在的鄰里,讓這些精障者可以藉由與鄰里的感情來補足其他情感的不足,而且此商店皆是永續經營,不同於政府的作法,ㄧ般政府的作業在於"工作",而林老師的團隊,則是以關心這群精障者為出發點,他們不急著將精障者趕鴨子上架,直到精障者願意外出工作,才鼓勵他們出去闖一闖,萬一這些精障者遇挫折也非常歡迎他們再回到這個商店來,像是一個大家庭般的接納精障者,林老師說這才是可以慢慢精精障者的病情改善的方法。

由於以往加入他們的研究團隊與學者大部分在研究完之後就不在從事相關的事,造成教育資源浪費,也無法讓精障者的生活更好或是解決困境,因此現在要與他們合作,必須要先繳六千元,讓學生或是學者可以永續的幫忙精障者,並多多幫他們發聲,因為政府認為他們是一個非專業的團體,所以他覺得有學者來幫助他們,會對精障者有實質幫助,並讓精障者真正需要的幫助給社會大眾了解;林老師還說到,目前政府管理精神疾病與修法的是以前從事研究智障者的一群學者,不了解精障者的狀況,一味的用同樣的方式並無法幫助精神障礙者,而只會造成資源浪費,林老師也感慨的說,要改變此種現狀從現在開始最少還需要十五年才有辦法。

國外有許多專家學者也到台灣來向林老師他們取經,與林老師他們一起做研究,但是台灣的學者卻是非常稀少,林老師對於我們學科技的人加入他們也是非常歡迎,到目前為止算是第一個學科技的團隊與他們接觸,讓林老師也覺得非常不錯,此種跨領域的研究讓他感到很高興,很期待我們能夠幫助到他們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