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2月 31, 2007

最近工作事項

1.與國科會研究成員討論該如何自動化偵測走失,目前探討出一方向,並持續構思。
2.規劃以提供不同之交通模式,來作為分群之一屬性。
3.交通模式使用之緣由:藉由交通模式的判定,可讓系統做出以下判斷。
(一)增加預測使用者之可能路徑之準確率,並藉由路徑判斷與選擇,進
一步得知目的地。
(二)判定使用者是否走失。當使用者在某路段出現未曾出現過之交通模式,表示此位使用者走失的機率增加,藉此來增加系統判定使用者是否走失之準確率。
4.目前分群的工具會著重在k-means,之後會再加入不同之分群演算法。

星期三, 11月 28, 2007

全國校園軟體設計競賽入圍決賽

研究中的走失偵測系統與架構受到全國校園軟體設計競賽評審重視,目前入圍全國校園軟體設計競賽決賽。
公佈網址為:http://csc.pro.edu.tw/mod/resource/view.php?id=421

參加類別為:【教學應用及自由創意類】
名字:精障就輔 U 化小隊
學校:中原大學
題目:學齡兒童上學路徑偵測 U 化系統

星期三, 11月 21, 2007

Algorithms for Characterization and Trend Detection in Spatial Databases

論文篇名:Algorithms for Characterization and Trend Detection in Spatial Databases

摘要:

在空間特徵化(spatial characterization)中如何去決定每個類別所隸屬的資料庫物件是很重要的,因為非是只有不是空間的特性而且還要考慮鄰近點的資訊。在空間方位的分析上,一些在資料庫物件中的鄰近節點其非空間性的屬性的位元變化也會決定其資料。我們提出許多演算法在這個目的上。

緒論:

SDBS(Spatial Database System)式資料庫系統用來處理,控管空間資料的。是爲了找出隱含的規則,或是隱藏在大量資料中的法則或模式。在位置行銷,流量管制或是環境考察中,spatial data algorithm is very importment.
在這篇論文中,我們提出一個新的演算法在特徵化還有方位的偵測在空間資料庫中。一個簡單的方法在空間方位偵測,根據一般化群集演算法,在(Ester et al, 1996)中提出。
在1993年,以屬性為導向的歸納法被設計完成,使用空間和非空間的階層式去搜尋空間和非空間屬性之間的關係。這些資料根據階層式觀念來一般化。他們提出依個演算法去找尋空間資料的規則從X->Y(c%),X and Y are sets of spatial or non-spatial predicates and c is the confidence of the rule.

我們的演算法在空間特徵化和方位偵測上是以一個簡單方法來呈現。一般
得spatial data mining都是使用詳盡的或是固有的相鄰的關係。但是我們質疑這種方式,因為在一堆資料中要詳盡的去找尋不會有效率。因此,一個延伸至SDBS的資料架構和運算,在有效率的找尋鄰近點的關係上的研究被提出(Ester et al, 1997a)

Database Primitives for Spatial Data Mining:
我們的架構的概念是根據鄰近節點的圖像和相鄰的路徑是由鄰近物件的關係來決定。
這裡有三個空間關係的基本模型:位相幾何學(topological),距離,方向的相關性而這是由結合邏輯運算子去表達更複雜的鄰近節點的關係。我們只關心二度空間中方向的關係因為這在我們的濾波器中是被要求詳盡的以便於判斷。
文中提到,顯然地,兩個物件中的方位不會為唯一且輪廓分明的,再論文的例子中的圖一就顯示,兩個物件會有許多方位,就譬如兩個物件來作為說明,B在A南方,B也在A東方。爲了找到一個唯一的區域,作者說兩個物件一定有一個方位的相關性是最小的,稱為exact direction relation of A and B,是uniquely determined,在圖中則是B northeast A的區域最小,所以此區域即為exact direction relation of A and B。

定義一:
以下訂一幾項變數
neighbor :neighborhood relation
DB :Database of spatial objects
neighborhood graph :G(DB/neighbor) = (N,E)
graph with nodes :N=DB
edges :E包含於N*N
edge :e=(n1,n2)
a neighborhood path of length :k
k is defined as a sequence of nodes[n1,n2,...,nk]
neighbor(ni,ni+1) holds for all ni屬於N,1 小於等於 i 小於 k
我們假設在關係代數(relational algebra)標準的運算,就像是selection,union,intersection和difference是可獲得的在此物件的集合中和鄰近路徑的集合(e.g.運算選擇(set, predicate)returns the set of all elements of a set satisfying the predicate predicate)。只有接著的重要運算是明白的描述的。

  • neighbors: Graphs*Objects*Predicates-->

Sets_of_objects

  • paths: Sets_of_objects-->Sets_of_paths
  • extentions:Graphs*Sets_of_paths*Integer*Predicates*Sets_of_paths

運算子的鄰近點(graph,object,predicate)回傳全部物件的那個集合,連結到圖像的物件,滿足predicate predicate所要的條件。

運算的路徑(objects)產出長度1的所有路徑,是由一個單一的元素所形成,而且運算子副檔名(graph,paths,max,predicate)回傳此集合中的所有路徑並延伸其中一個路徑到圖上最長的節點。這延伸的路徑必須滿足宣稱的屬性。如此路徑不會保持到最後,即暗示沒有路徑可被延伸。

因為鄰近點數目可能會很多,這證明論述在鄰近作用和延展的動作過程,被當作濾波器去限制鄰近點的數目和路徑去找到他要的形式的鄰近點和路徑。
...

此篇論文是在找尋與某點有相關的特性與值,且鄰近點也會是拿來判斷的依據,並在找到之後不斷延伸直到找不到有相關性的點為止。

討論

此篇論文與走失偵測所需的要件不同:

(1)此篇論文主要在解釋概念性,閱讀之後無法了解該如何實用到我們的系統之上。

(2)如何判斷某個座標為此座標的鄰近點,此篇論文並無提及。

(3)此系統將所有點以一固定距離分配好,系統運行時開始往下去尋找,用線性迴歸下去運算。但是我們使用GPS訊號會有時間的這個參數,此系統並無考慮,因此我覺得還需要再多加尋找其他資料或是文章,才可讓思緒更加清楚。

星期一, 11月 19, 2007

無線通訊與識別技術應用於物件位置桿之系統建立之研究--之論文研究與探討

此研究出處為:MIST2007

摘要:
此系統利用GPS(室外)和RFID(室內)來作為感測的工具,傳輸的方式則是透過WI-FI無線網路來作為傳輸的方式,藉著無線網路連結到後端地理資訊系統進行明確位置之分析,系統自動判讀物件是否異常,例如不在監控區域內或與系統失去連結。並期望以低成本的方式發展物件感知的服務,例如失智老人所在位置。

此研究之動機:
此系統加入RFID之原因在於辨識物件的身分與資料,並利用RFID的事內能力彌補GPS在室內定位不足的限制,此系統研究人員更想擴大服務的範圍到物件監控服務,譬如在物件管理與資產追蹤上,他們認為可以有效提高資產管理的品質,也可減低傳統監控所需的成本與人力;另外,他們也有想到使用在人員監控上,譬如對師至病患的照護服務,可減少照護的成本和病患的走失率。

此篇論文使用的技術主要有三種,RFID,GPS,GIS(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套可以整合各項相關地理資料的資訊化作業系統,其架構於依完整豐富的地理資料庫上,並具有擷取,編修,更新,儲存,查詢,處理,分析即展示的不同功能,此篇論文所使用的GIS軟體工具為美國MapInfo公司所開發的MapXtreme Java,可於Internet上開發與部屬地圖應用程式的地圖應用伺服器,透過地圖實現資料視覺化,可顯示資料之間的關聯和發展趨勢。

系統架構:
(1)物件進出的監控:
在出入口設置主動式RFID Reader來監控物件進出的紀錄。

(2)室外物件感知模式:
作者想法為在物件端開發一個PDA應用程式,以此應用程式銜接RFID,藍芽GPS,再將讀取到的GPS座標資訊,透過WI-FI傳輸到後端的位置分析管理服務儲存。
位置分析管理服務以地理資訊系統為基礎,透過讀取資料庫中所記錄的物件座標資訊,再結合地理資料庫,達到在地圖上以圖形化的方式呈現。

監控模式:
(1)物件進出的監控:
主要做法分為兩部份,一為在出入口或是管制區域內設置主動式RFID,另一方面則是物件會黏貼存放識別資料的Tag。
當Reader無法偵測到Tag,則表示Reader異常,發出Reader故障的訊號。如可以正常讀取,則將讀取到的Tag資料傳送到資料庫比對,並判斷物件是否可離開此區域,如果查詢到物件不可離開此區域而且此物件已離開,則發出遺失通知。
(2)室外物件感知模式
此系統實作系統流程方面,將在隨身定位服務上設計一室外物件位置感知監控功能,當按下PDA 處理器上的啟動監控按鈕後,即可啟動活動區域偵測。當啟動室外監控物件模式時,PDA 處理器會先擷取所監控的物件是否為有效GPS 座標,如果所監測之座標無效則啟動判斷GPS 是否有效計時器T,若五分鐘內都無法偵測到有效的GPS 座標時(無效時間> 5 分鐘),系統將發出物件失蹤的警告。
反之,當偵測GPS 座標訊號有效時,PDA 處理器會先擷取有效的GPS 座標P,接著判斷P的位置是否有改變,若P 的位置沒有改變,則表示物件處於靜止狀態,資料庫無須更動,系統會繼續監控物件座標。若P 的位置有改變時,表示物件正在移動,系統將會立即將移動後的座標傳送到資料庫伺服器,然後繼續此監控流程。

系統運作流程:
此系統開始時,監控人員透過本系統設計之網頁輸入欲查詢物件的Tag ID,系統會利用此Tag ID 到物件資料與座標資料庫去抓取物件最新的座標資料,並將此座標資料進行GIS 資訊轉換,這個程序是利用該物件的座標資料到地理資訊資料庫抓取相對應的圖層。
然後繼續該物件的監控服務,並隨時判斷是否有異常狀況的發生,異常狀況如物件離開限制的室內監控區域、物件在室外失去GPS 位置的訊號等狀況,則位置分析管理服務將最新的物件經緯度的資訊轉換成GIS的資訊,例如物件移動軌跡的描繪等。再整合與物件相關的資訊,如遺失物件最後的所在地理位置等資訊,以警告監控人員,直到此服務完成為止。
GIS 資訊的轉換是利用本研究所設計的地理資訊系統進行轉換,是以GIS 技術為基礎,將建築物、街道、地理區塊等物件附近相關的位置資訊以圖層影像的方式加以呈現。

解決方案的探討與選擇:
本研究在物件端的定位方案所選擇的是RFID+ PDA或3G/GSM Cell Phone with Wi-Fi and GPS Cards。

系統環境的假設:
1.考慮到攜帶性與方便性,在室外監控的模式下,物件必須是無生命的物體。
2. 室外所偵測的區域是在Wi-Fi 無線網路的涵蓋區域下,例如大台北都會區已經廣佈無線網路的節點,隨時隨地都可連接網際網路。
3. PDA 處理器必須支援RFID reader CF 介面的模組,還須配備RFID Reader CF Card。
4. GPS 接收器可以透過PDA 的任何介面來裝備,例如Secure Digital(SD)介面、CF 介面以及藍芽介面。本研究是採藍芽介面來銜接GPS 接收器。

物件定位服務的設計:

物件定位服務包含三個部份。
第一是GPS 接收器:
可提供物件目前的經緯度座標、時間、速度與方向等衛星定位資訊,透過藍芽傳輸的方式將這些與位置有關的資訊傳送給PDA處理器。
第二是RFID Tag 卡片:
可提供物件識別或相關的物件資訊,透過RFID 頻率433MHz 傳送到PDA處理器。
第三是PDA 處理器:
PDA 處理器的CF 介面安裝有主動式RFID Reader 卡,使其具備RFID Reader的功能,同時也支援藍芽介面傳輸功能。
再透過本系統開發的程式,將接收到的GPS 與RFID 訊號進行解析、指令執行和邏輯判斷,並且透過Wi-Fi 無線技術將整合的訊息傳送到資料庫伺服器記錄。
位置分析管理服務的運作原理與轉換流程:
地理資訊系統的地圖圖像(Map Image)呈現主要是由許多圖層堆疊而成,圖層的種類可分為點、線、面三類型,例如景點的呈現可以是點類型圖層,街道的呈現可以是線類型的圖層,公園的呈現可以是面類型的圖層。在本系統中位置分析服務會以此堆疊方式先建置一個基礎的地圖,再將資料庫中所儲存的GPS 經緯度資訊以點類型圖層的方式呼叫Insert()這個方法,將圖層插入到這個基礎地圖,以此達到即時監控的功能。
位置分析管理服務在使用者協尋介面端是以HTML 瀏覽器來讀取位置分析管理服務所提供的ServletContainer 所產生的Map Image。
Servlet Container 主要由MapXtreme Servlet、User Defined Servlet 所組成,MapXtreme Servlet 提供User Defined Servlet 所需的Map Image,Map Image 是透過MapXtreme Servlet 呼叫MapJ 物件讀取Map Defined File(MDF)格式的檔案所產生,而其中MDF 檔案中定義了基本地圖呈現方式、圖層數量、圖層大小、圖層顯現等,也包含了各圖層的資料(路名、編號等,以TAB 的檔名呈現)。
在建置一個地圖時,步驟如下所述。
1. 在伺服器上建置一個MDF 檔存取本地端的地圖資源。
2. 使用者每次連線將使用MDF 的定義檔來重新初始化MapJ 的物件。
3. User Defined Servlet 利用MapXtreme Servlet 來製造Map image。
4. Map image 傳回User Defined Servlet。
5. User Defined Servlet 將地圖併入HTML 傳到使用者端。
實驗分析:
針對遮蔽物的影響因素進行實際測試後,分別針對發現GPS 在室內監測並無法偵測到有效的資料,在走廊上雖然可以偵測到有效的GPS 資料,但是靜止狀態下每秒的誤差卻達到將近100 公尺,最後在空曠處進行實驗,結果驗證在空曠處GPS 的準確度很高,誤差近乎於0,因此我們可知多路徑效應誤差對GPS 訊號接收的準確度影響是相當大的。
此系統遭遇的限制:
1.地理資訊資料庫侷限於新莊到泰山地區,無法提供此地區以外詳細的物件相關資訊服務。
2.無線技術受到遮蔽物遮蔽的影響。
3.行動裝置的電力問題
4.物件在高速狀態下無法使用wifi。
對於此篇論文之研究與討論:

1.論文優點:
(1)有分析GPS接收度好壞的數據。
(2)內容詳盡,將此系統的概念描述的非常清楚。
2.系統缺點:
(1)網頁所選用的地圖:
介面不夠人性化,且只可顯示一個點在地圖上。
(2)系統的圖資有限,因此有使用上的範圍
(3)從論文中看來,此篇論文作者還無法寫出在PDA上所需撰寫的程式。
(4)論文中提到RFID Tag限制在無生命的物品上使用,有非常大的使用限制。
(5)RFID Tag難免有標籤化的問題,此系統作者並無考慮此一點。
(6)判別GPS所偵測的座標是否有效為5分鐘,此數據如何選用並無根據。

走失偵測系統與此系統之比較(針對室外監控部份):
(1)此系統有辦法完成之判別,走失偵測系統已經早就可以做到。
(2)走失偵測系統給精障者使用,除去無線通訊與識別技術應用於物件位置桿之系統中只給無生命使用的限制。
(3)使用Google maps當作地圖介面,引入Web2.0的概念,讓使用者操作方便,並以一路徑方式顯示出使用者的位置,更可達到監控與照護的目的。
(4)未來朝向自動化監測目的更可減輕監控者的負擔。
(5)無時間倒數機制,雖然物品停在原地,但有可能內容物被拿走或是人員已經受傷之類的狀況發生,此系統研發人員欠缺此一層考慮。

星期四, 11月 08, 2007

learning and inferring transportation routines

learning and inferring transportation routines與走失偵測系統的差異

1.此套系統使用非監控式的方式,而且依照論文中的敘述,此系統只有模擬狀況,並無真正地接收GPS訊號來運作,並且與我們的系統差異最大的地方在於他們的系統雖然也有一路徑,但是偵測時並非全按照所記錄的路徑來作為偵測,在此系統設定某個終點之後,使用者可以隨便按照自己的意思來走,偵測是否錯誤是將數據計算過後由kalman filter來決定。

2.又譬如此系統中的變數(vertice transition),決定在交叉路該往哪個點走,但是我們的系統可以按照之前所記錄的點,直接以一路徑判斷,因此該如何行走到目的地已經早就規劃好了,因此不需要系統再去預測使用者往哪邊走,就可分辨此使者是否已經出錯。

3.是否該搭車或是該搭什麼車。

在此方面,我們的系統在紀錄使用者的位置時,當a使用者選擇起始點與終點之後,路徑中如有搭公車或是開車,就會看到某段速度特別快,因此要判斷此使用者是否搭車則可以有以下方式來偵錯。


(1)如果我們的系統偵測到a使用者的速度與原本所記錄的速度有太大的差異,即可知道此使用者出現錯誤。

(2)另外,也可從經緯度座標的差異來判斷使用者使否有出現錯誤,因為本系統會間隔一段時間才紀錄,因此,如果交通模式有差異,則下個出現的位置必定會因為速度的關係而有差異。

(3)如果使用者是搭乘公車,則會在固定站牌停下,所以在站牌的位置的速度為零,而如果是汽車,則不會發生這類事件,當然如果路上交通擁塞,則可以知道此使用者所送出的gps訊號是走走停停。

所以可以根據這些條件來判斷使用者是搭乘何種交通工具,在未來更可以透過這些判斷式提供使用者該搭乘何種交通工具。

可學習處:
如果要簡化資料,在判斷時以一簡化過的路徑來作為判斷,此篇論文中是使用kalman filter來計算和取得平均速度和位置,並使用MATLAB來做演算,如果無法找到更好的工具,可運用用kalman filter來作為計算的工具。

星期四, 11月 01, 2007

走失偵測系統待完成工作事項

網站:
1.架設網站資料庫
2.區別登入網站者的身分
3.將資料儲存成兩個不同的xml檔,一為即時資訊,一為歷史資訊,方便使用者觀看。
4.顯示偵測出錯誤時的訊息。

人工智慧部份:
1.規劃如何存取資料與比對資料(程式的撰寫)
2.顯示的方法(該以何種方式顯示)

星期一, 10月 29, 2007

走失偵測下個階段目標

1.實做人工智慧部份。
(利用樹狀模型與時間倒數機制來達到偵測走失的目的。)
使用c來撰寫。
2.完成後測試。

星期六, 10月 20, 2007

走失偵測進度報告

目前進度:
1.將PDA手機中的變數以xml web service的方式傳至SERVER端。
2.以Google maps api讀取,顯示在網頁上。
3.此方式為即時的方式,並且是以無線網路傳輸到網頁伺服器中。

以xml web service方式傳輸的好處:
因為以xml web service的方式傳輸是利用http層來作為傳輸,因此有特定的80 port來作為聽取有無呼叫服務,在有服務時(傳送或是接收)http之中的80 port依然保持在聽取的狀態,因此不會發生網站無法服務的狀況,而如果使用TCP/IP的方式,則程式撰寫者必須自己加入如HTTP層80 PORT的功能,否則會導致網站無法同時執行多人的服務。




程式執行畫面:
圖一.為尚未定位畫面

圖二. 自動偵測GPRS網路

圖三. 系統執行畫面

在未來我們的研究或許可參加亞洲區 XML Web Services學生程式競賽,這是第二屆亞洲區 XML Web Services學生程式競賽的網頁

星期四, 10月 04, 2007

資料傳輸

XMLHTTPREQUEST無法存取客戶端資料,所以我們所持有的PDA端為client端並非 server,因此server端無法使用XMLHTTPREQUEST來要求PDA端讀取xml檔,並將讀取之後的數值由網頁傳輸到遠端server中。

XMLHTTPREQUEST的使用方式是使用者藉由HTTP傳輸一段字串到server的根目錄之中,接著網站可自動使用非同步的方式讀取一個XML檔或是其他形式的檔案並將讀取後的結果傳送給用戶端,接著客戶端的網頁會顯示剛剛使用者對server提出要求的回應,以此種方式提供使用者服務,但是此方式並無法直接傳輸一個xml檔到網站要求服務,也因此不適合我們目前思考直接將xml檔傳輸到server端的想法,也因此考慮使用其他的方式來作為傳輸資料的方式。

星期三, 10月 03, 2007

xml web service 之探討

使用soap的方式就是直接寫好的html檔丟到PDA中,然後利用XMLHTTPREQUEST將檔案丟到指定的伺服器,一開始可先試試是否可直接將XML檔呈現。

資料來源:xml web service

內容對xml web service有詳盡的說明,但是對於如何將PDA中的XML檔案傳輸到伺服器中仍是沒有說到,而且設定的服務通常是將伺服器的資訊提供給客戶端,而我們現在要將客戶端資訊提供給伺服器,這方面的資料比較難找尋。

資料來源:建立分散應用程式
裡面說到該怎麼使用XML web service。

資料來源:資料存取與XML支援

資料來源: .NET Compact framework
.NET Compact Framework 是與硬體無關的環境,可在個人數位助理 (PDA)、行動電話一類的裝置上執行。它會在 Microsoft Windows CE 作業系統的最上層執行,而且會依賴專門設計讓在資源受限裝置上執行的程式能夠有效運作的 Common Language Runtime (CLR)。.NET Compact Framework 將 Managed 程式碼和 XML Web 服務引入裝置,並提供例如型別安全 (Type Safety)、記憶體回收、例外狀況 (Exception) 處理和安全性等諸多優點。
...

星期一, 10月 01, 2007

openGTS之介紹

網址:http://www.opengts.org/












使用試用帳號:





星期六, 9月 29, 2007

資料傳輸之問題

目前遠端資料傳送可分為三種方式:socket,Replication,RDA

本研究需要使用到資料比對,因此必須架設主機資料庫,所以採取後兩樣技術,而又以Replication的方式更好,但是要使用兩項技術必須要架設主機資料庫,而且是必須要有正版SQL Sever 2005,目前學校有購買但是不外借,所以要先設法取得資要庫程式,才有辦法繼續下ㄧ步。

星期三, 9月 26, 2007

走失偵測系統之工作事項

已完成部份:
1.接收與抓取GPS訊號
2.將GPS訊號以XML檔儲存。
3.以Google maps將位置資訊讀取出。

快完成部份:
1.將資料傳輸到主機資料庫

接續的工作事項:
1.資料如何存取與比對
2.如何自動發出錯誤訊息
3.實驗

openGTS經測試之後,免費的帳號會出現this is a temporary account to be used only for testing and debug purposes.登入之後只能觀看系統的介面,因此無法得知此一軟體如何正確使用,但是可從demo選項知道座標在google maps上顯示並依照日期歸納出來,只是仍無法知道該怎麼運用在我們的研究上,因此還需要再多加考量。

星期二, 9月 25, 2007

Context-Aware Framework for Spontaneous Interaction of Services in Multiple Heterogeneous Spaces摘要

論文名稱:Context-Aware Framework for Spontaneous Interaction of Services in Multiple Heterogeneous Spaces

出處網址:http://ieeexplore.ieee.org/iel5/4284552/4284553/04284653.pdf?tp=&isnumber=&arnumber=4284653

作者:Brian Y. Lim, Daqing Zhang, Manli Zhu, Song Zheng

論文資料:This paper appears in: Multimedia and Expo,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ation Date: 2-5 July 2007
On page(s): 328-331
ISBN: 1-4244-1017-7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10.1109/ICME.2007.4284653
Posted online: 2007-08-08 09:47:07.0

論文摘要: 由於提供行動裝置(PDAs, Ultra-Mobile PCs)和無線上網的地點越來越流行,客戶可以藉由結合兩項科技選擇更好的服務和存取影音,此篇論文呈現一個可以自發的和要求互動的系統,還有服務架構的設計和完成的內容。

結合感測器和在實體空間的執行機構,像是家,辦公室,和賣場,上述所提到的行動裝置就可允許在這些智慧型空間中提供使用者和服務自發的互動。

過去互動式的架構ㄧ般來說有(a)要求使用者安裝一些特殊的硬體或是軟體在他們的行動裝置中(b)從各式各樣的提供者的平台中聚集不同的服務所面對的困難(c)穿越多重不同的空間。增加消費者的值的此種架構必須增情境感知系統(d)提供可獲得服務給使用者。

大多數的方法是依靠安裝額外的硬體和軟體,此外,有限制性的情境感知是被支援的,尤其是在固有的感知就像是透過伺服器位置來感知位置,並透過將資訊放在個人的行動裝置上來個人化。作者假設了一個可快速存取的架構,此架構只需要要求browser和wireless connectivity在行動客戶端就可以自動存取服務。我們也著重在允許存取多重的空間,當每個當地的服務提供者各自獨立的提供服務時,因為系統可以聚集服務,所以我們可以使用各式不同的服務。作者延伸Semantic Space,作者說他們可以整合ㄧ以服務為導向的架構在感知的架構給感知的提供者,顧客可以促進更完整的感知理由。

SCENARIOS:
(1).Home
當到朋友家玩時,可以藉由此種服務自動下載朋友房間的portal page觀賞在不同電腦中的影音。

(2).Shopping Mall
當到賣場時也可以使用此服務來下載此賣場的portal page,就會看到廣告,打折品,和購物指南,並藉由購物指南到達最大的遊戲商店,在進入之後,就會自動下載另外的portal page,顯示出電影的DVD或是音樂CD。

DESIGN:

這些服務是透過位置和感知而來,但是當在多重智慧型空間時互動是不會改變的,此外,兩種聚集的形式已經完成,列出智慧型空間允許的服務,包含分類每個服務中的內容(CD metadata, videos, etc)。

1.Captive portal to enable spontaneous access without installing software
在作者的方案中,客戶在可獲得的portal被確認並再次詢問Service Portal,客戶可以在Service Portal找到他們想要的服務,當受控制的portal機器明顯的再詢問客戶到Service Portal,透過DNS的操作,客戶只需要無線連接和web browser。

使用步驟是:連接到wireless hotspot->browser偵測到Captive Portal->再到Service Portal->找尋使用者要的服務。

使用普遍存在的HTTP和WiFi連現在全部的上網地點,可使用網路的客戶可以有相同的互動去存取和觸發服務在每個智慧型空間中,而且使用者也不需更換browsers,因此可使用相同的使用者介面卻不受限制,客戶也可製作屬於自己要求的使用者介面。

作者使用J2EE Servlets/JSP當作中介軟體的平台去實現自動互動的架構的模型,在桌上型電腦使用。安裝DD-WRT as the Captive Portal on a LinksysWRT54GL router and directed it to forward browsers to the Service Portal server.

限制性:
最初的模型還是要事先安裝和hard-coding service並收集到core 架構中在每一個智慧型空間。作者期望可影響OSGi去允許結構的機器可以給管理者使用。然後作者也希望可以在PDA上使用。


Semantic Web之解釋

星期五, 9月 21, 2007

SQL mobile 遠端資料存取

資料來源:Mobile平台應用與開發

兩種同步資料的方式:
1.RDA(Remote Data Access)
(1)屬於同步資料中最簡單的模式
(2)RDA的資料同步皆是由客戶端發起,伺服端只是回應客戶端的請求。
(3)使用PULL方法,將遠端伺服器資料下載到本地SQL Mobile資料庫中;使用PUSH方法,將本地資料中的
改變提交回遠端SQL Server資料庫中。
(4)支援SubmitSQL方法,支援將一個SQL語法提交到遠端SQL Server資料庫中執行。
(5)SubmitSQL支援任何SQL語法,無法返回結果集。
(6)SubmitSQL主要用於執行insert,update,delete。
(7)RDA的PULL方法每次只能從SQL Server資料庫獲取依個結果集
(8)結果集會被保存成衣個資料表,再次呼叫PULL方法前,必須先刪除之前的資料表。
(9)多個用戶執行PUSH方法,RDA不會檢測資料衝突。

2.SQL Server Mobile Replication
(1)當行動裝置連上網時,設備端資料自動與資料庫伺服器同步,將客戶端修改發送到伺服器,然後下載被修
改的資料。
(2)有解決資料衝突的機制

3.RDA與Replication比較
(1)資料交換方面:Replication支援伺服端與客戶端的雙向資料傳遞,RDA只支援單向,即從客戶端到伺服
端,再從伺服端回到客戶端。
(2)同步資料表:Replication一次呼叫可以同步多個資料表;而RDA一次呼叫只能同步ㄧ個資料表。
(3)原資料改變方面:Replication中如果在Publisher中增加或刪除資料表,不需要重新進行資料初始化,
系統就可以自動將資料修改結果同步到Subscriber的SQL Mobile資料庫中。RDA不會自動將資料表同步
到客戶端。
(4)約束和索引:Replication支援的約束和索引會被自動複製到SQL Mobile資料庫中。RDA不會。
(5)資料衝突:Replication有解決衝突的機制。
(6)資料表架構變化:Replication中部份資料表架構變化可以被自動複製。
(7)工具支援:可以使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對Replication進行管理。
(8)伺服器設置:Replication需要對SQL Server資料庫進行設置,RDA不需要。
(9)儲存空間:Replication需要建立一個新的資料表對資料改變進行追蹤,會佔用比RDA更多空間。

星期四, 9月 20, 2007

投稿TANET 2007 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的論文被接受

論文編號:141
論文標題:Detecting Deviation Based on Tree Traversal for Individual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s 智慧型精障者路徑導引與預防走失系統之行動運算

會議網址:

星期六, 9月 15, 2007

以行動科學研究法探討Blog 在精神障礙就業輔導的應用 獲接受於MIST2007現場海報張貼

以行動科學研究法探討Blog 在精神障礙就業輔導的應用

獲接受於MIST2007研討會現場海報張貼:
通知的網址是:http://mist2007.midc.tcu.edu.tw/callpaper_4.aspx

編號是:57
題目:以行動科學研究法探討Blog 在精神障礙就業輔導的應用

星期一, 9月 10, 2007

序列化工具

.NET Compact Framework 2.0 Service Pack 2 可轉散發套件
下載的網址:
http://www.microsoft.com/downloads/details.aspx?FamilyID=0c1b0a88-59e2-4eba-a70e-4cd851c5fcc4&displaylang=zh-tw

此項資料是屬於微軟的網站,網站有明顯說到此程式有序列化功能。

說明的網址:
(1)http://blog.csdn.net/upto/archive/2007/06/25/1666264.aspx
(2)http://developer.51cto.com/art/200706/50178.htm

序列化目的:主要在於將接收到的資料轉化為xml檔案

星期六, 9月 08, 2007

最近工作事項

最近在思考要如何將部落格製作成吸引就業輔導員的ㄧ個工具,因此去試了一下google ajax feed,增加相關的訊息在網頁上,已就輔員的角度來增加部落格的可看性,不過還要再試試是否有用處。

星期四, 9月 06, 2007

精神病不是病

"精神並不是病"是我昨天與林首成老師的團隊相遇最深刻的感覺,在會談的幾個小時中,我們感受到林老師的用心,對於精神障礙者也有更深入的了解,林老師說:精神病行成的主因在於人際之間的聯繫變弱,當心靈空虛之後,漸漸的變的懶惰,所以也是一種懶惰病,這些學員的狀況,ㄧ開始是人際關係變差,接著是成績變差,最後就是發病,但是因為父母無法得知自己的小孩有這些症狀,所以會延誤就醫,再加上台灣人對於此種病症的隱瞞,所以在林老師那邊接受輔導的學員皆是ㄧ開始就病齡五,六年以上。另外,精神疾病在台灣也非常普遍,林老師就在台北市的某幾個區的各個教會做過普查,發現每個教會幾乎都有五十人有這些症狀,是非常令人震驚的狀況,所以林老師覺得政府應該從教會或是其他信仰的團體下去著手,讓人的心靈得到富足,這樣就可以幫助到這些精神障礙者,林老師也說到,精神醫生並沒有治癒任何一個病人,精神病的藥,也只是讓精神病患腦袋放空,讓他們不胡思亂想,對於精障者的生活沒有幫助,因此將精神病歸類為病,並將這些精障者送到醫院去是一種錯誤的辦法。

而林老師所創辦的"活泉之友",就是在改善精神障礙者生活的ㄧ個團體,裡面的成員主要是家長,要加入他們的精神障礙者,一開始的考驗是打網球,藉著打網球來達到運動的目的,讓精障者可以流汗,將服用的藥物快速代謝,這樣精障者才有顆清醒的頭腦,才有辦法工作,接著,林老師的工作團隊就會有專人帶著新進的精障者去認識其他學員,一天ㄧ人,至少要認識ㄧ百二十人,讓他們重新與人交談,慢慢接觸人群,而要正式的在他們這個機構下工作,則還需要依個測試,就是在認識的ㄧ百二十人中,寫出其中六十人的基本資料才算合格,林老師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要接觸人群,所以如果他們無法接觸人群,那他們是還沒有辦法工作的,因此必須有此ㄧ測試,來了解他們是否還排斥人群。

而林老師開設商店的用意,則在於讓精障者可以多多接觸他所在的鄰里,讓這些精障者可以藉由與鄰里的感情來補足其他情感的不足,而且此商店皆是永續經營,不同於政府的作法,ㄧ般政府的作業在於"工作",而林老師的團隊,則是以關心這群精障者為出發點,他們不急著將精障者趕鴨子上架,直到精障者願意外出工作,才鼓勵他們出去闖一闖,萬一這些精障者遇挫折也非常歡迎他們再回到這個商店來,像是一個大家庭般的接納精障者,林老師說這才是可以慢慢精精障者的病情改善的方法。

由於以往加入他們的研究團隊與學者大部分在研究完之後就不在從事相關的事,造成教育資源浪費,也無法讓精障者的生活更好或是解決困境,因此現在要與他們合作,必須要先繳六千元,讓學生或是學者可以永續的幫忙精障者,並多多幫他們發聲,因為政府認為他們是一個非專業的團體,所以他覺得有學者來幫助他們,會對精障者有實質幫助,並讓精障者真正需要的幫助給社會大眾了解;林老師還說到,目前政府管理精神疾病與修法的是以前從事研究智障者的一群學者,不了解精障者的狀況,一味的用同樣的方式並無法幫助精神障礙者,而只會造成資源浪費,林老師也感慨的說,要改變此種現狀從現在開始最少還需要十五年才有辦法。

國外有許多專家學者也到台灣來向林老師他們取經,與林老師他們一起做研究,但是台灣的學者卻是非常稀少,林老師對於我們學科技的人加入他們也是非常歡迎,到目前為止算是第一個學科技的團隊與他們接觸,讓林老師也覺得非常不錯,此種跨領域的研究讓他感到很高興,很期待我們能夠幫助到他們的團隊。

星期一, 8月 13, 2007

近期工作事項

將之前的部落格論文再多加修改,然後投稿到2007年國際醫學資訊研討會:

International Medical Informatics Symposium in Taiwan 2007 (MIST 2007) ,電子化優質健康照護eu-Healthcare。
會議時間:中華民國96年11月16日至17日星期五至星期六
會議地點:慈濟大學
主辦單位:慈濟大學(Tzu-Chi University),台灣醫學資訊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Informatics)
協辦單位:台灣護理資訊學會(Taiwan Nursing Informatics Association),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TAAI, Taiwa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大會網站:http:// www.mi.tcu.edu.tw/mist2007

星期日, 8月 05, 2007

工作事項

1.近日工作事項
已將部落格的論文完成。

2.未來工作事項
(1)督促走失偵測系統之建構速度。
(2)解決組員之問題

3.找尋如何接收GPS資訊之技術

星期三, 8月 01, 2007

今天工作事項

1.討論google maps頁面如何放置,和按鍵功能。
2.找尋SQL server mobile如何使用和下載。
Download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Express
3.找尋如何使用SQL server mobile,在POCKET PC中第十六章有詳細描述。

星期二, 7月 31, 2007

走失偵測





使用RDFS原因:方便將所有服務結合,已一共同格式將不同格式結合,賦予資料意義,讓不同裝置可以讀取同一份資料。
context和data的區別:
data-->傳統數據資料,在異質網路之間須經由複雜的轉換,才能互相溝通,因此難以服務與應用。
context-->根據使用者情境模式,因個人週遭不同的環境所產生的訊息資料與通信網路服務結合,進一步產生各種有趣的應用。

詳細說明RDFS的網址



馬可夫鏈
基本定義:
一隨機程序{Xn,n=0,1,2,...},若Xn為可數之有限值,且Xn=i表示此程序在時間t=n時,處於狀態i,並令Pij表示狀態i至j之轉移機率,Pij為一常數,即
Pij=p{Xn+1=jXn=i,Xn-1=in-1,...,X1=i1,X0=i0}Xn+1之條件分佈只與Xn有關,稱為"Markovian property"

meeting時所發現的問題:
(1)如何判定固定點的範圍?
(2)時間間隔多久才判定是否在路徑上?
(3)跟其他商業化的系統有什麼區別?

星期日, 7月 29, 2007

近期工作事項

1.TANET論文寫作
2.創意實作競賽第一階段審核資料寫作
3.完成補助金額換算公式

星期二, 7月 24, 2007

第二類個案障別如下:

(一)智能障礙、自閉症及精神障礙者、失智症、罕見疾病、染色體異常、先天代謝異
常、其他先天缺陷、多重障礙(不含聽、語障合併)、其他障礙。
(二)中、重、極重度之視覺障礙、重要器官失去功能。
(三)重度之聽覺機能障礙、平衡機能障礙、聲音機能或語言機能障礙、肢體障礙、
顏面損傷、多重障礙(含聽、語障合併)。

第一類個案障別如下:

(一)輕、中度之聽覺機能障礙、平衡機能障礙、聲音機能或語言機能障礙、肢體障
礙、顏面損傷、多重障礙(聽語障合併)。
(二)輕度之視覺障礙、重要器官失去功能、頑性癲癇症者。

本要點經費補助項目及標準如下:

(一)僱用初期薪資補助:期間為三個月,每僱用一名身心障礙者每月補助第一類個案實領薪資二分之一,補助第二類個案實領薪資三分之二,最高以新臺幣一萬元
為限。
(二)繼續僱用薪資補助:自僱用第四個月起,每僱用一名第一類個案每月補助實領薪
資三分之一,補助第二類個案實領薪資三分之二,最高以新臺幣一萬元為限,依
實際工作月數核發補助,最長為六個月。。
(三)輔導費補助:輔導員協助每一名身心障礙者並獲得僱用達三個月,每月補助新臺
幣一千元,最長為六個月。
(四)身心障礙者每月(時)薪資不得低於法定基本工資,每週工作時數應達二十小時
以上。

星期三, 7月 18, 2007

iGoogle的使用



可從iGoogle直接查詢所擁有的論壇是否有新的訊息,gmail中是否有新的信件

星期一, 7月 16, 2007

換算公式使用的說明

大家好,我想在使用上不夠方便造成大家有問題,真是抱歉。

我稍微解釋一下該如何使用:

第一個:
因為我知道會出現,只有前一個月或是前兩個月才有雇用的狀況,因此我設定了數目為"零"的話也可運算,但是如此一來,如果沒有僱用就必須輸入"0"元,才可使用,我之後會再加入,如果沒有填寫會出現提醒的字樣,或許會比較好,這部分在下午和凱傑已經一起解決,他幫我很多忙。

第二點:目前我還沒有辦法想到要怎麼解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員工有不同薪資的問題,在這邊還是要跟就輔員說聲抱歉,我會再找找看該怎麼解決。

星期六, 7月 14, 2007

最近在做的事

從禮拜三到中央去開會之後,我聽到就業輔導工作有在部落格上放上獎金轉換公式的需要,因此,我這幾天就在寫此程式,因為我的程式基礎不夠好,因此我從我們借回來的一堆javascript書中查找,發現沒有我需要的範例,就跑到圖書館去借書,我想圖書館的書籍這麼豐富應該會有我所需要的東西,找了一會之後,果然找到了,馬上就回實驗室試寫。
一開始寫還挺順的,因為只是練習,因此不需要考慮太多功能,也沒有考慮的非常周全,後來瑞華傳給了我當天開會的資料,就照著上面的敘述下去著手,發現問題非常的多,不過想說要做就一次做完,因此就硬著頭皮下去做,改了之後寄給瑞華,然後她回給我她覺得不夠的地方,我看了看覺得挑戰越來越高,在今天也花了一整個下午在上面,共花兩天,看到成品覺得挺開心的,終於有完成一樣比較可以被稱為成品的東西。
在很多人眼中這大概也只是個小程式吧,我開始也覺得這只是小程式,但是後來加了很多if的語法,變的很複雜,一堆變數,加上程式技巧差,看的頭昏眼花;寫這個程式也算是在自我挑戰,或許是大學學的太差,導致我一直對寫程式有排斥感,但是我想以後都會用的到,接下來的計畫也是要寫程式,多寫一些對我會有很大的幫助,今天有完成大部份的功能,對我來說也算是踏出一大步。
現在這支程式可以判斷薪資有沒有到達最低薪資,沒有達到會給訊息,然後主要使用if來判斷的是爲了避免每個月有"零元"時出錯的狀況,因為有可能只有給付一個月或是兩個月,因此要避免掉"零元"的情況,即要判定零元的那個月份不做紀錄,而這個必須使用if來判斷,就像老師所提醒的方式。
也讓我了解到,要作出一件東西來一定要會一些工具,否則光有想法還是無法有什麼成品,而且會受制於其他人,因為其他人不一定了解你的想法 ; 有什麼想法就作出什麼東西出來,我覺得這種方式非常棒,不過我程式還是要多學習就是了。

星期四, 7月 12, 2007

7/10 seminar


PIR sensor從google上查找可以找到許多關於製造類似產品的廠商:

網址為:PIR sensor


Fresnel lens :

在維基百科中有介紹,是一種稱為涅菲爾透鏡的產品,

網址為: Fresnel lens

此篇文章最大貢獻在於他們找到了threshold=(0.4~-o.4),可以抵抗室內外干擾,還有寵物的干擾。

這是網路上找到的一個相關研究

星期一, 7月 09, 2007

製作給專題生的專題報告流程

長程計畫 :完成走失偵測整套系統,當作專題成果
完成時間 :十一月初
進度 :使系統大部分功能可運作

中程計畫 :以此套系統參加學生競賽和和TANET的展示
初步完成時間 :9/30 進度 :使整體系統可模擬出

短期計畫 :[1]TANET paper(1)部落格PAPER (2)走失偵測paper,[2]學生競賽第一階段評審資料 時間 :七月31前完成

細項工作分配 :
走失偵測配置方面
(1)翁陳昂->負責google maps 的程式部份,並協助傳資料檔案的系統建置。
(2)馬瑱賢->負責ASP.NET網頁部份,如何使用電腦存取和接收PDA回傳的資料。
(3)彭書敏->負責PDA中資料的傳輸和擷取,如何將資料自動傳給主機。

論文寫作方面
(1)此二篇大致的內容我會完成,尤其是第二篇,因為各位對於概念還不是很清楚,因此 我會先完成,之後你們三個仔細閱讀,把想法以WORD檔寫給我,包含該怎麼作,有哪些部分不懂。 (2)部落格的那篇,翁陳昂就不需要去撰寫,主要由馬瑱賢和彭書敏來完成。

學生競賽方面
這部份的資料我會完成,不過就跟走失偵測架構依樣,在我完成之後會要求各位閱讀,了解內容,然後 以word檔傳給我,長度至少要兩張A4。

以上是工作配置,有什麼問題再聯絡我,在你們畢業旅行之後就必須開始實施。

星期一, 7月 02, 2007

Developing Event-condition-action Rules in Real-time Active Database摘要

此篇論文以時間和所發生事件之間的關係來作為探討,其中兩個比較關鍵的詞為real-time active database (RDATB),和Event-condition-action(ECA)。
real-time active database (RDATB):主要有解決複雜事物的特性
Event-condition-action(ECA):在此篇論文中主要功用為,(1)可提供各式各樣的時間性的事件,可描述複雜的關於時間的資訊。可提高ECA rules 去表達複雜的時間性問題,可當作RDATB去解決類似問題的基礎,(2)他們提供一個自然的方法讓使用者去了解和定義ECA rules,這提高使用者的參與,提高解決問題的彈性。
在一個以電腦為基礎的smart home中,感測器散佈在各個角落去偵測使用者在房子中的行為,並透過與各式家庭設備的互動追蹤使用者。然後將資料送給RDATB。在ECA rules 中,RDATB可以偵測多重的事件和內容,為了要去區分各種不同的狀況和興趣。如此一來,此系統就可以預測此環境中淺在的和實際上的危險,並且可以有智慧的辨別出如何提供最好的建議給使用者。並可透過手機或是其他裝置聯絡相關的人。
運作流程為:sensors--->RDATB--->cell phone/special device--->related persons

文中所提到的關於時間性的資訊,有一例子為:當一個門開著,可是後來卻沒有人經過,及代表此門是出乎意料的開著的,即使用者忘了關。這種情況在睡覺時是非常危險的,當晚上十點到隔天早上七點鐘之間,如有發生此狀況就通知使用者。另外,就是關於醫學方面的使用,他們研究是先發生心跳不正常還是血壓先發生變化,這兩者間有無特定關係。而要偵測這些資訊都是要將事件和時間整合起來,而無法只關心單一事件。

這片論文中的細節是我可以使用在detecting中的,是非常好的範本。

星期四, 6月 28, 2007

A Distributed Approach for Assistive Service Provision in Pervasive Environment 閱讀簡報

此篇是由franson所查找到的
在introduction的部份:
主要在介紹關於他們所提供的服務種類和對象,
在服務種類方面:
Remote Control Service:開門,呼叫電梯的按鈕,使交通號誌紅燈的按鈕,...
Navigation Assistance Service:可在行走到目標,可在室內行走...
Informantion Service:巴士到站時間表...
Security Service:可緊急的呼叫,可在很遠的地方就可提供協助...
他們稱此服務為:"Assistive Service"
對服務對象:physical/cognitive restriction or the elderly。
內容上:
此篇比較了三種提供服務的模式
第一種:Internet service(internet-based service)
第二種:Ad-hoc service(interacts with a single node or another user, like Bluetooth)
第三種:local access service(interacting with an environment, like hospital, mall,...)
從內容中可看出,此篇論文的重點在於如何利用網路來提供使用者資訊,但是此篇論文雖然偶提供個案,但是可感受出沒有實際針對要提供服務的使用者去思考,很多部分仍屬概念性的想法,但是這些概念性的想法可讓我的觀念更加清析,有很大的收穫。

第一:此篇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與我們國科會所描述的內容相近,是可以作為寫相關論文的參考範本之ㄧ。
第二:在網路服務方面,提供完整性的架構,與我們所思考的模式相近,譬如如何傳檔案,接收檔案,等等,讓我知道該如何去表達我們要使用的技術名稱。
第三: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在哪,
缺點:
在此篇,雖然提供服務眾多,但是目前仍是在概念性,這也是我該擔憂之處,另外,我在概念處的地方也該補強,思考哪些方面是他們沒有提供的服務,而我們需要去做的。
優點:
他們只假設狀況,無實際去探討physical/cognitive restriction or the elderly他們的問題,相較之下,我們針對精神障礙者下去做服務,探討問題並針對問題開發,所做的服務更加深入,這是此篇論文比較可惜之處,不過此篇仍是一篇不錯的論文。

星期二, 6月 26, 2007

全人關懷獎榮獲佳作

經過幾個禮拜的參賽過程,我們還是有不錯的成果,公佈網址在此處

星期一, 6月 25, 2007

中原全人關懷簡報(新版)

全人關懷簡報心得

今天參加全人關懷獎的報告,看到了自己許多待改進的地方,如何讓自己再台上更自在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口齒也還要更清晰,不過在講完之後心情真的是輕鬆很多,感覺重擔都放了下來,也可以和同學隨意聊天,
我想這次的經驗對我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對日後工作我想會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賽後老師給的改進意見,
對我來說更是重要,果真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不管結果能否盡如人意,但我想自己已經盡了力。

星期三, 6月 20, 2007

survey paper

論文名稱:
Extracting Places and Activities from GPS Traces Using Hierarchical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此篇作者是Lin Liao, Dieter Fox, Henry Kautz
發表處: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 Vol. 26, No. 1, 119-134 (2007)
論文中主要是利用GPS資料來作為分析和探討人的行為和此使用者所去的地方的關連,譬如去餐廳可能的行為就是用餐,或者是買飲料,等,本篇論文以階層式的行為架構為基礎,以隱藏式的馬可夫模型為方法去實行這個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透過收集其他人的行為資料來預測某位使用者的下個動作和想去的地方。
此篇文章所使用的方法:ourapproach uses one consistent framework for both low-levelinference and the extraction of a person’s significant places.This is done by iteratively constructing a hierarchical conditionalrandom field, where the upper level is generated basedon MAP inference on the lower level. Once a complete modelis constructed, we perform joint inference in the completeCRF. Discriminative learning using pseudo-likelihood and inferenceusing loopy belief propagation can be performed extremelyefficiently in our model: The analysis of a GPS tracecollected over a week takes approximately one minute on astandard desktop PC.

研究的目的:Our experiments based on traces of GPS data showthat oursystem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s existing approaches. In additionto being able to learn a person’s significant locations, it can infer low-level activities such as walking, working, or gettinginto a bus.We demonstrate that the model can be trained from a group of persons and then applied successfully to a different person, achieving more than 85% accuracy in determininglow-level activities and above 90% accuracy in detectingand labeling significant places. Our model achievesvirtually identical accuracy both with and without a streetmap. The output of our system can also be used to generatetextual summaries of a person’s daily activities.
我覺得這篇研究貢獻最大的地方就是可以透過學習一開始的使用者的模式,來提供接下來的使用者使用。

論文名稱Building Personal Maps from GPS Data
作者:Lin Liao, Donald J. Patterson, Dieter Fox, Henry Kautz
發表處:Volume 1093 Progress in Convergence: Technologies for Human Wellbeing Page 249-265, December 2006
此篇論文主要在利用GPS原始的資料,系統將這些收集來的資料學習起來之後,根據這些統計好的資料繪製成一個地圖,並訂做給每一個使用者,以提供他每天該做的事和行為,在這個任務中這個系統使用的模型有辨別能力的和有生產力。此研究利用馬可夫網路可辨別關係的能力來將收集到的地點資訊,辨別出哪些位置對此位使用者來說是有意義的地點,且將這些地點標記下來。一個有生產力的辨識網路被用作學習日常交通的習慣,,並提供目的地和使用者在第一時間可能會發生的淺在的錯誤。在這篇論文中,我們著重在模型的基礎的架構和清楚的討論影響和學習技巧。實驗結果呈現我們的系統可以正確的得到和標記地點,預測使用者的目標,,並辨別使用者在什麼情況發生錯誤。(e.g., taking a wrong bus)

論文名稱:Bayesian models of human action understanding
作者:Chris L. Baker, Joshua B. Tenenbaum & Rebecca R. Saxe
發表處: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06
此篇論文內容是使用貝氏定理來理解人的行為,並預測使用者的動作的目的的原因,根據可觀測到的行為。 理解行為是一種問題在在轉化的機率有生產力的模型,這個假設趨向於行動合理爲了達到目標在他們的環境中給約束。在這個詭異的空間,我們呈現此模型如何根據原因提供目標並預測這個動機會如何行動在新奇的情況或是當環境強制改變。這個模型提供一個質的利益在很多推理的方式在動前兒童(嬰兒) 表現出來的行為上, 並且實驗關於成人突然昏厥的量化預測,在一個新的實驗中可獲得的.

(4)論文名稱:Hierarchical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for GPS-based activity recognition (2007)
作者:Lin Liao, Dieter Fox, and Henry Kautz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Seattle, WA

發表處: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 Vol. 26, No. 1, 119-134 (2007)
此篇論文內容同第一篇,差別在於內容的增刪,第一篇論文20頁,此篇論文長度十七頁

(5)論文名稱:Predestination: Inferring Destinations from Partial Trajectories
作者:John Krumm and Eric Horvitz
出處:UbiComp 2006: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Computing,
September 17-21, Orange County, CA, USA September 17-21, Orange County, CA, USA
我們描述一個方法稱作"Predestination"(事先預測終點) 是使用駕駛人的終點的歷史,隨著的是駕駛習慣的資料,去預測哪裡有一個駕駛人會當作一個旅程而前往。駕駛的習慣包含終點的形式,駕駛的效率,旅程的時間。根據考慮之前參觀過的終點,Predestination 手段變成熟在一個打開世界的模擬方法,考慮使用者之前參觀的位置資訊無法取得的可能性 還要考慮地點背景的特性。這允許我們的演算法可流暢的運作在“out of the box”之間在沒有測試資料或是在沒有增加獲得更完整的資料數時。在分析上多樣的組成的成分利用貝氏定理來推斷並產生一個關於終點機率的地圖。我們的演算法被測試和試驗在給予的資料上 是根據資料庫中在駕駛時所獲取的GPS的資料來畫出的,這些資料是收集169個不同的人,他們有超過7,335不同的旅程。




星期日, 6月 17, 2007

目前工作進展

目前完成工作:(1)國科會計畫中的LBS服務已規劃完成,(2)全人關懷獎項的簡報已經完成,(3)走失偵測的架構已經開始書寫。

6/17~6/22:完成走失偵測完整架構,並閱讀完Using GPS to learn significantlocations and predict movement across multiple users此篇論文,和閱讀(Hierarchical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forGPSbasedActivity Recognition)此篇論文中的理論和介紹,增加相關的知識。
6/23~6/30:將走失偵測的論文以中文完稿,並持續書寫相關程式。
7/1~7/13:將走失偵測的論文改成英文,並學習如何評估線上討論版。
7/14~7/21:將TANET論文完稿。

星期四, 6月 14, 2007

A Pyroelectric Infrared Sensor-based Indoor Location-Aware System for the Smart Home

現在智慧型空間都趨向於提供各式各樣的智慧的服務藉由辨別居民的生活型態感受。其中一個重要的議題就在討論要如何偵測居民的位置。現在研究的成果多著重在兩個方法:有終端機沒有終端機的方法使用終端機的這個方法使用的裝置是必須被居民所攜帶著的,而沒有終端機的方法則是不需要。這篇論文提供一個新奇的且不需使用終端機方法,而是使用一系列的有焦電特性的紅外線感測器(pyroeletric infrared sensors),簡稱PIR sensors,用這些感測器可以感測到居民,而這系統的可能性目前還在臨床實驗。

爲了要提高居民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而必須將所使用的裝置則像家具,多功能的器具,還有網路的器具透過家庭的網路系統連結在一起。就像paper的圖1中所示,而且這些器具必須透過television或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來控制和監控。
現在的研究專注在地理定位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 LBS)上,認為這是一種提供高品質的智慧型服務的方法,因為當要考慮給人使用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此人的生活,健康,和現在的心情,假如智慧型空間可以去偵測此未居住者的生活,健康或是心情,就可以去預期此居住者未來的需要,就可以更自動的提供適當的且有智慧的服務,譬如:在一個被動式的環境中,使用者控制環境中的HAVC(暖的,通風的,冷氣機)系統的運作,但是在智慧型空間就可以依據使用者的狀況來調整溫度和濕度。
各式各樣的室內位置感知系統(Location-Aware Systems根據使用者位置給予適當資訊,結合Mobile device定位技術,如:PDA with WLAN(802.11b) card and bluetooth module;與Infrastructure,如WLAN access points or bluetooth access points、computing and data server,資料來自行政院)已經被發展並可以辨識居住者的位置,在智慧型空間或是智慧型辦公室中。一般來說,室內位置辨識的系統根據測量的工具可分為三類,(1)三角測量,(2)事件分析(scene analysis)還有(3)proximity method(鄰近的方法)三角測量是利用多個已知的點的距離來判斷,出處有Active Badges,Active Bats,and Easy Living,這些研究分別使用紅外線感測器,超音波感測器,和影像感測器;而在事件分析方法調查從特殊有利的位置出發。典型的關於這類研究的分析方法是MotionStar,此研究使用直流並帶有磁性追蹤;另外一個研究是RADAR,使用802.11無線位置區域網路(LAN)。最後鄰近的方法,是去測量到一已知接近或是鄰近區域位置的多個點的時間和距離,其中一個範例是Smart Floor,是使用壓力感測器。
二選一的,室內位置辨識系統可以根據是否有無使用終端機來分類,以使用終端機為基礎的方法,就像Active Bats,沒有直接辨別使用者的位置,但是去感知使用者手持裝置的位置,就像是紅外線傳輸(infrared transceiver)或是射頻識別標籤(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如果居住者沒有攜帶這些裝置就無法辨別使用者的位置。而不使用終端機的方法,就像是 Easy Living,Smart Floor,就可以不用這些裝置而可以感測到使用者的位置。然而,Easy Living被認為是侵入使用者的隱私,而Smart Floor在擴充性和持續性上則是發生困難。
這篇論文是提供一個不使用終端機的位置辨識系統是使用一系列的焦電特性的紅外線感測器,這些感測器裝在天花板上偵測面前的居住者的位置並列出,這樣偵測的區域就會重疊,然後結合這些多重的PIR感測器,此系統就可以去確認此位居民的位置在一個誤差合理的範圍下,而且此系統並不會牽涉到隱私,也不會有擴充性和持續性上的問題,為了示範此系統的效益,我們設計了ㄧ個實驗,而且我們所提出的系統也被評估和實驗在各種的實驗環境中。
這篇論文的組織有四個部份,包含介紹第二部份就會呈現以PIR感測的位置辨識系統的架構(PILAS),還有位置辨識的方法第三部份則是描述透過PIR感測器偵測一個居住者的位置的方法,並且評估此系統在各種情況的臨床實驗的表現最後,做一個摘要和結論
A.smart home的架構
室內位置辨識的系統必須符合以下的要求:
(1)花費必須相當少,因為使用的sensor數目很多,(2)sensor的安裝必須有彈性,每個房間的外形不同,也會有不同的障礙物,像家具或是其他裝備設施,(3)室內辨識系統必須可抗干擾,且不會被環境中的其他裝置干擾,因為智慧型空間中會安裝多種的無線傳輸方式,就像是無線區域網路和射頻,會有電磁干擾,或是在燈光或是溫度的轉換也有可能會影響sensor的表現。(4)準確度會隨著房間的形式而改變
PIR sensor目前還沒吸引很多目光,此sensor目前已被運用,當感測到有人在走動時就打開燈光,也比很多種sensor便宜。而此sensor的波長是在9.4~10.4μm之間,因此對於溫度溼度和其他的干擾有抵抗能力。此系統可以透過調整PIR sensor的半徑來調整正確性,而且此系統可以輕鬆的安裝在天花板,而不會被其他裝置或是障礙物影響。
圖二是PILAS在一個智慧型空間的架構,此架構提供位置定位的智慧型服務給居住者,根據這個架構,各式的裝備透過家庭網路系統會互相連結,包含PIR sensor,房間的終端機,智慧型空間的伺服器,家中的設備,每個房間都被視為一個cell,然後每個cell會安裝適合的數量的sensor,然後安裝在天花板上。每隔一段時間sensor就會感測居住者的位置,並透過家庭網路系統把資料傳送到房間的終端機上,所以房間的終端機判別居住者的位置是整合所有在這個cell的sensor的資訊,然後將這些資訊傳送到智慧型空間的伺服器上,然後控制這個房間中的其他設備,以提供給此位居住者位置定位的智慧型服務。
從這個架構來看,智慧型空間的伺服器有以下的方程式,(1)虛擬地圖的產生器會產生智慧型空間的虛擬地圖,並把居住者的位置畫在上面,根據這個資訊畫出居住者移動的軌跡(追蹤使用者的活動),(2)這個家的裝置控制傳輸器透過家庭網路系統控制對於家庭裝備的回應,去提供智慧型的服務給居住者,(3)這種以移動的形式的預測儲存居住者現在移動的軌跡,還有現在家裡的裝備如何運作,並反映這個房間的其他參數,像是時間,溫度,溼度,和照明。在儲存足夠的資訊之後,這個系統有可能提供居住者的位置的智慧型服務此空間的裝置可以自發地提供服務去滿足人的需要。舉例來說,如果此空間的伺服器"知道"此居住者一般起床的時間是早上7:00,並且洗澡,這個系統就有可能打開燈光和音樂,此外,水的溫度可以自動調整到居住者需要的溫度。
B.Location-recognition algorithm
爲了決定居住者在一個房間的位置,一系列的PIR sensor的使用在圖三有說明,再此範例中有三個sensor,每個sensor可以畫一個圓的範圍,且sensor的範圍有可能會重疊,有可能會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sensor的範圍重疊,當使用者踏進這個房間之後,會透過蒐集所有此房間內的PIR sensor的資訊來確認此居住者的位置。

星期三, 6月 13, 2007

星期日, 6月 10, 2007

Learning and Inferring Transportation Routines摘要

此篇論文主軸在於利用GPS的資訊,以非監控的方式,去建構一個關於使用者日常生活的機率的模型。而此篇論文所建置的模型是使用hierarchical Markov model(等級制的馬可夫模型),此模型透過社會大眾去學習和推測使用者日常的活動。
此篇論文作者使用多層的抽象過程,爲了解決有限制的GPS感測器的量測和高難度的資訊(像是使用者交通的基本模式或是她的目的地),作者應用Rao-Blackwellised particle filters在有效的推理上,在低等級或是高難度的等級都可以使用,此模型並且以動態的Bayesian網路呈現。有意義的位置就像是目的地或是指定的地區,對於那些地方使用者經常更換他們的交通模式都會經由GPS資訊而紀錄,不需要要求標記在手冊上。在此篇論文中也會秀出如何去偵測不正常的行為(搭錯巴士),是透過立即的追蹤此使用者的一連串的行為,和先前的模型,研究結果顯示出此作者的模型可以正確地預測使用者的目的地和辨識狀況,當使用者做出ㄧ些不知道的行為時,而階層式的馬可夫模型是由其他人所提出,此篇作者主要的工作和貢獻在於,(一)將階層式的模型和會學習剛好的交通的模型組合在一起,(二)他們可以在使用者選擇模型時就可去偵測一開始發生的原因在推測使用者在例行工作上的錯誤和誤差。
此模型可允許的功能有:
  • 推測使用者平常目的地的位置,像是家或是工作地點。
  • 推測使用者交通的基本模式,像是走路或是搭乘汽車,或是巴士,並預測在什麼時候或是在哪個位置這位使用者會轉換他的行為模式。
  • 預測使用者未來的行動,不論是在比較短的距離(譬如:下個路口會不會左轉)或是長的距離(譬如:會不會去工作地點)
  • 推測當使用者沒有依照他日常的例行工作去行動時,表示他有可能已經出錯,譬如:他沒有搭上他平常會搭的那班公車回家。
  • 就算是在失去全部的GPS資訊和其他雜訊的干擾,仍可以追蹤和預測。

此篇論文跟其他的研究相比之下,他們可以從使用者移動的GPS資訊(從一個有意義的地點到另一個有意義的地點)中推測你的目的地,此外,粗糙的表現也無法去偵測到使用者潛在的錯誤。在此作者之前的研究中他們使用一個"flat"的模型,這個模型對於有意義的位置沒有任何概念,所以也無法預測高難度的使用者的目的地。所以他們重新去研究,而這個等級式的模型就可以學習更多人類特殊意義的動作,有些還可以偵測到使用者的錯誤。

星期六, 6月 09, 2007

精神障礙就業輔導體系與科技相遇的感想

北投的黃小昭:
...雖然不像當哈利遇上莎莉^^"但
身障就輔與科技的緊密結合...應該也可以成為創舉吧^_^...
台北市仁愛院區就輔組:
...老師與研究生教學粉認真ㄝ真是受益良多感恩囉...
專題生vein的心得:
...因為做了這個部落格之後,開始有點了解這個專題的精神所在,就是要讓那些辛苦的就輔員能事半功倍吧!善用一些現今熱門的技術,減輕甚至解決就輔員的問題是我們做這個專題的最高指導原則吧!
專題生wendell和推甄上的學弟sky的心得:
wendell:...雖然不管在知識方面還是一些做事情的方法我都學到蠻多的,但是在接觸精障者就業輔導系統更讓我學習如何站在就輔員的角色瞭解學員們需要什麼,要替他們考慮到更遠以後的問題,然後提出解決方案。這種做事情的處理方法讓我更有心得。

sky:感覺要用科技幫忙他們 又更具挑戰性了 就輔員和雇主的愛心是科技比不上的今天去幫院長的老婆(她是奧地利人) 修電腦 看得出來她對電腦很不熟悉 直問我說 『是不是她做錯了什麼步驟 害他的電腦當機 不聽話』我很直覺得反應 回答說 『不 是電腦太笨了 工程師把他設計的太不人性化了 』...
專題生小印的心得:
現今在台灣有將近三十萬的精神障礙者,但是並不是全部的患者都沒有謀生的能力,有些較輕微的患者也是可以有工作能力的,可以融入這個社會的,並不是一定要待在庇護工廠,有了工作能力可以讓他們活得更有自信,更深刻的覺得自己存在的必要,增加這個社會的互動。一開始也沒想到說在台灣會有這麼多的精神障礙者,接觸之後才發現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工作,可以幫助到他們就業和在這個社會的存在感。...
專題生cheng的心得:
能夠參與精障就輔有關的計畫,能夠出一份力我覺得已經很有意義,因為這也是一種服務,幫助一些被需要的機構能夠去利用。其實參與後實際去做,會想如果完成後使用的人覺得很便利,能夠帶給他們在使用上實際的幫助,這樣子的感覺就很舒服了。...

最近一個月工作排程

6/9~6/16先將LBS service的架構釐清,並作完整構思,將Learning and Inferring Transportation Routines此篇論文閱讀完畢,並開始製作中原全人關懷獎的投影片。
6/17~6/25思考要如何判定走失,並將LBS service架構結合。
6/26~7/1撰寫ACM比賽資料,和TANET論文。
7/2~7/9 ACM資料彙整,將TANET論文完成至少一半的進度。

星期四, 6月 07, 2007

近期研讀的論文

最近會研讀的paper為:"A Pyroelectric Infrared Sensor-based Indoor Location-Aware Systemfor the Smart Home"和"Smart Home Care Network using Sensor Fusion andDistributed Vision-based Reasoning"都是關於smart home的文章,主要是在說明sensor如何使用。
爲了思考如何判斷精障者已經走失,我先研讀了"Learning and Inferring Transportation Routines"。

星期二, 6月 05, 2007

平日整理資料的好處

最近在書寫全人關懷獎項的文件時,發現平日有把資料做好整理,要使用時非常容易找尋,雖然此次參加中原關懷獎項文件的數量很龐大,所須整理的資料是經過很長的時間所累積,仍可以提前在交稿日期前完成,如果沒有平時就把這些相關資料整理起來放好,在投稿截止日之前可能只完成半數;另外,就像老師說的,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如果有養成資料整理的習慣,不管比賽是多匆促,仍有辦法完成,或許一個人的成功一生就是只有這一次的機會了,有遇到這類的事情真的會有很深的感觸,有一種"老師說的沒錯"得感覺,多聽聽過來人的經驗,並照著他們建議的方向走,少走了很多冤枉路,對自己是非常的有幫助。

星期五, 6月 01, 2007

期中報告

Using blogs in an EFL writing class:內容主要是在探討部落格用在英語教學方面有無好的成效,此篇論文在一開始即說到,目前英語老師會用部落格來當教學工具的人還很少見,甚至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在此篇的部落格是採用Blogger來當作使用的介面,在介紹之後即有說明要如何使用,從一開始的申請到建立文章都有說明,文章內容非常完整。
然後他有說到英語教學使用部落格有哪些好處,"(1) Johnson (2004) points ou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blogs is a useful supplemental aid toteachers. From any computer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teachers can create, edit, or deletetheir teaching handouts such as notes, homework assignment, and review materials. Allthese teachermessages will be organized in a reversed chronological order with the latestpostings on the top.(2) Blogs can promote exploration of English websites (Campbell, 2004). Since it is quitesimple for teachers to put English materials on line with links to their source websites,students have more chances to read related articles.(3) The feature of automatic date-stamping for each post is quite useful. Students? emails may,for some technical glitches, not reach their teachers or be carelessly deleted by theirteachers. With the automatic date-stamping function,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knowclearly when students turned in their assignm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omatic archiveof past posts by date or theme can help teachers and students easily locate the message theyare searching.2(4) If students do not have their own personal websites, an easy-to-use blog is a good start forthem to interact with users of the cyberspace community. As Campbell (2004) emphasizesthat simple customization of templates can help students build  sense of ownership andunique online identity? Most students will write more carefully if they know that they aregoing to publish their articles online for authentic readers who may comment on theirpostings.(5) Teachers can easily use the blog to organize 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whichstudents can peer edit others? postings (Dieu, 2004; Mitchell, 2003). Students should beencouraged to comment their partner postings, which can also be shared by otherclassmates.(6) In an article describing how blogs are integrated with educational activity as resources both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Oravec (2002) claimed that blog development can mpowerstudents to become more analytical and critical? (p.618). Although she didnpresent anystatistical data to prove that students using blogs would become more analytical and critical,I believe that students who are aware that their postings and comments will be read by theirclassmates will be more careful before they post them."接著他有探討到底使用在英語教學寫作方面到底有沒有成效,文章中說到"他覺得對於寫作來說是有用的,不管是對作者還是讀者來說都是有用的,但是他不敢肯定它百分之百的有成效,但是他說在家上翻閱字典或是在線上查閱英文,會更加強學習的效果,然後在他所做的問卷中有91%回覆說他們在不知道如何讓英語更加好時會去閱讀字典"然後作者也說到可以利用RSS來追蹤學生,即可以輕鬆的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然後在結論時說到,他還是會繼續去思考如何使用。
我覺得部落格的使用真的可以從很多方面來探討,在上一篇從英語教育來探討,接下來的這篇則是從社會互動的角度來看,又有了不同的看法。
Weblogs as dynamic learning spaces:
在此篇文章中說到,這個整合了資訊和溝通的科技,尤其是以社會為導向的網頁科技,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在遠距教學的進程和內容,這種變通的學習方式,使電子媒體能夠發表一個概念"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學習"聯想到遠距教學。這強調個人在社會上的優先權;個人的時間,目標和興趣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著重要這個事實上,遠距教學通常在認知上和經驗上是一種孤單的學習,描述社會學習方面大部份的挑戰會被保留在加入供應遠距教學的人身上。Dewey and Freire兩個人皆強調社會的經驗再學習方面是很關鍵的。這個觀點補足了在社會思想建構方面所聲稱的"知識的創造如果去分享會比一個人獨自擁有這個經驗要好"和"知識得滲透在透過社交和演講給大眾知道"。Mejia強調:"透過社會學習所獲得的利益比個人學習所得來經驗的利益重要,因為此利益會影響使用者把知識透過互動傳到全世界"。
社會軟體仍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其中有兩個方向和遠距教學有相關:1."在各種使用者群集的廣泛的網路中仍然允許使用者可從經驗中衍伸出有意義的社會價值",2."提供一個挑戰是更熟悉和可信的社會經驗"。
Blog,即屬於社會軟體的一種。部落格允許人們可以輕鬆的把他們的想法觀點放在網路上。他們吸引人們去做交談是因為他有一個空間給他們互動。會有這個現象是因為人們對於網路知識不再只是消極的消費者。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見證實際的參與和個體的聲音不斷增加。教育者和學習者都可在部落格,此一動態的空間中從關鍵性的想法和反應獲得利益。
部落格到底是什麼?再此篇論文中提到部落格和其他討論的形式,主要有六種不同的:1.任何人都可以撰寫,且只需最少的支出,並且不用被限制說多久就要有篇文章發佈在部落格上面,每篇文章透過網路馬上就會被全世界的人看見。2.可被搜尋引擎找到,每個發佈再部落格地文章都會有一個固定的超連結,讓我們可以搜尋到全部發布的文章透過部落格容易紀錄的特性。3.社會地理上的限制就會不存在,部落格群體會因為各式的創造主題的人所創造的不同主題,成長爲很多人交談。在此一過程中,部落格內容的特色扮演一個重要角色。4.就像病毒依樣,部落格傳播資訊的速度比傳統的方法要快的多。5.可以透過RSS去訂閱部落格,這就表示資訊可以直接進入到讀者身上,而不用讀者再去找尋。6.可連結的,可透過超連結連到其他地方是部落格在網路功能中重要的部份。
部落格是一個學習的地方:個人的線上期刊到1990年才出現,儘管他們的發展和部落格是獨立的但是在認定上已經是模糊的了。部落格常常被描述的不正確,它被當作線上期刊,近似於傳統的概念就像日記必須包含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兩者間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在概念上書寫的方式,以瀏覽部落格的方式連結到其他人的地方,和有用的資源。使用部落格的目的是去分享給其他人和其他人做溝通。在本質上部落格是吸引回應的,在他們的認知,想法,和反應。相較之下,線上期刊的擁有者就傾向於隱密。大部分線上期刊的擁有者都僅僅用電子檔的方式撰寫,這種方式需要一個空間存放,就會被書給限制住。部落格的想法在全面考察此範圍後,大部分部落群體呈現出來的包含以下幾點:1.部落格可以促進關鍵性和有分析性的想法。2.瀏覽部落格時,是有利於促進創造,直覺的,和聯想力。3.部落格促進類推的想法。4.部落格在增加成功和揭發資訊是非常有用的媒體。5.部落格把最好的單一的反應和社會的互動結合了起來。6.最後,瀏覽部落格也可促進在社會學習的成長。
心得:此篇論文主要就是在探討部落格和社會學習之間的關連,切入的角度跟一般的論文不同,所以內容更多探討人文方面的看法,由上述的譯文就可以知道,部落格可以有這六點的好處,"1.部落格可以促進關鍵性和有分析性的想法。 2.瀏覽部落格時,是有利於促進創造,直覺的,和聯想力。 3.部落格促進類推的想法。 4.部落格在增加成功和揭發資訊是非常有用的媒體。 5.部落格把最好的單一的反應和社會的互動結合了起來。 6.最後,瀏覽部落格也可促進在社會學習的成長。" 我想這對於我們學科技的人來說也會有更不同的視野,因為在使用介面上會覺得它非常簡單,但是沒想到此一簡單的方式卻可以造成非常大的迴響,更讓許多人變成天天上部落格的人我覺得這些層面如果只是從科技來看是看不到的,看完此篇論文這是我獲得最大收穫的地方。


Experiences of Adopting In-class Blogs in the Teaching of Hands-on Computer Laboratory Courses :
此篇則是由科技方面來切入,但是文章後面會探討在社會學習方面的功效,算是較全面性的探討,從這幾個角度去看部落格是否適用於課內教學,實驗的對象則是一般的大學生還有碩士班和碩專班學生,此位作者藉由授課,直接與學生的互動,然後從部落格上獲取所需的資料,在此篇中,教學對象有三種不同課程的學生,可以比較廣泛的去評量,在方法中,先從介面去介紹如何使用,可以透過這些功能達到什麼效果,裡面中說到學生可以直接在部落格中看過他們的成品,他們所發表的作品,而教師則可以把所有學生的網頁統整在一個畫面上,要追蹤學生變的非常容易,學習的成果也可直接透過部落格觀察得知。

而在探討社會學習方面,主要是透過回應的這個機制,在部落格上可以對某篇文章發表自己的心得,看法,藉此和作者或是其他有興趣得人,一起探討互動,造成社會學習,我覺得這種好用又方便的工具是很難得的,作者也可以透過此種方式知道在世界其他角落有人跟他的想法相同,或是對他的想法有興趣,我想這都是非常難得的, 在以前的Web1.0科技上很難去做到這件事。

在閱讀完此三篇之後,會對整個部落格的用法和層面有非常深的認識,對於部落格是一個什麼樣的介面會有非常清楚的認知,而這三篇不約而同的使用Blogger來作為範例,我想或許Blogger再目前的部落格軟體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這三篇對我以後在Web2.0方面的研究會有很大的幫助。



星期四, 5月 31, 2007

Modeling Human Behavior from Simple Sensors in the Home

在此篇論文中針對他們的預知系統,提出五種設計的目標:
1.預測的機率:使用或然率的方法讓此系統在預知和決定相似事件的範圍時,比較容易結合信心的程度,且使此系統能解決像是噪音或是感測出來的內部資料呈現模棱兩可時。
2.以模型為基礎和以實際情況為基礎作比較:在模型架構因為測試資料持續增加之後就有可能去建造一個可預知的系統,不需要再去儲存所有資料就像沒有經驗依樣。
3.感測器的位置與類型互相獨立:
系統必須運作成功"就算是演算法沒有明白地指出那個特別的感應器的類型或是所在地",讓安裝的時間達到最小並降低獲取資料的障礙。
4.及時的成效:任何訓練預測的演算法一定要在第一時間預測出來。
5.線上學習:任何一個設計來長期使用的系統,它的模型就必須是可以跟著居住者的行為改變而做改變的。
除了上述的幾點之外,我們發現在流動的感測的資料和先前描述的語言的行動方式是相似的。語言模擬的演算法常常會把語言聯想為ergodic,在任何情況下皆可從久遠的歷史來估計並和先前的狀況是獨立的。ㄧ個評量在地架構是困惑的,大略上來說,是去評量字的多寡是跟隨在歷史上ㄧ些特殊字。在英文上來說,困惑的的範圍從英文中ㄧ些特殊的子集合的20到247在一般的美式英文上。

星期三, 5月 30, 2007

Weblogs as dynamic learning spaces

部落格已經被穩固的創見為線上溝通的媒體。部落格還被擺放在google的搜尋中。主流媒體對他們有種複雜的感覺,一方面他們在反射的學習空間是非常有利的,一方面他們被聯想為合作,分享知識,反應,辯論,促進溝通能力的訓練。
反應向來是被認為是孤立的,就像在期刊這種私密的空間,使用部落格提供我們一個機會可以分享我們的反應給全世界,接踵而至的討論可以引導更深層的學習也可比其他形式的線上討論版更有互動,這群使用者反應出來的想法會更有建設性和有意義。

介紹
這個整合了資訊和溝通的科技,尤其是以社會為導向的網頁科技,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在遠距教學的進程和內容,這種變通的學習方式,使電子媒體能夠發表一個概念"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學習"聯想到遠距教學。這強調個人在社會上的優先權;個人的時間,目標和興趣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著重要這個事實上,遠距教學通常在認知上和經驗上是一種孤單的學習,描述社會學習方面大部份的挑戰會被保留在加入供應遠距教學的人身上。
Dewey and Freire兩個人皆強調社會的經驗再學習方面是很關鍵的。這個觀點補足了在社會思想建構方面所聲稱的"知識的創造如果去分享會比一個人獨自擁有這個經驗要好"和"知識得滲透在透過社交和演講給大眾知道"。Mejia強調:"透過社會學習所獲得的利益比個人學習所得來經驗的利益重要,因為此利益會影響使用者把知識透過互動傳到全世界"。

社會軟體仍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其中有兩個方向和遠距教學有相關:1."在各種使用者群集的廣泛的網路中仍然允許使用者可從經驗中衍伸出有意義的社會價值",2."提供一個挑戰是更熟悉和可信的社會經驗"。

Blog,即屬於社會軟體的一種。部落格允許人們可以輕鬆的把他們的想法觀點放在網路上。他們吸引人們去做交談是因為他有一個空間給他們互動。會有這個現象是因為人們對於網路知識不再只是消極的消費者。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見證實際的參與和個體的聲音不斷增加。教育者和學習者都可在部落格,此一動態的空間中從關鍵性的想法和反應獲得利益。

部落格到底是什麼?
再此篇論文中提到部落格和其他討論的形式,主要有六種不同的:
1.任何人都可以撰寫,且只需最少的支出,並且不用被限制說多久就要有篇文章發佈在部落格上面,每篇文章透過網路馬上就會被全世界的人看見。
2.可被搜尋引擎找到,每個發佈再部落格地文章都會有一個固定的超連結,讓我們可以搜尋到全部發布的文章透過部落格容易紀錄的特性。
3.社會地理上的限制就會不存在,部落格群體會因為各式的創造主題的人所創造的不同主題,成長爲很多人交談。在此一過程中,部落格內容的特色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4.就像病毒依樣,部落格傳播資訊的速度比傳統的方法要快的多。
5.可以透過RSS去訂閱部落格,這就表示資訊可以直接進入到讀者身上,而不用讀者再去找尋。
6.可連結的,可透過超連結連到其他地方是部落格在網路功能中重要的部份。

部落格是一個學習的地方
個人的線上期刊到1990年才出現,儘管他們的發展和部落格是獨立的但是在認定上已經是模糊的了。部落格常常被描述的不正確,它被當作線上期刊,近似於傳統的概念就像日記必須包含使用者的日常生活。
兩者間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在概念上書寫的方式,以瀏覽部落格的方式連結到其他人的地方,和有用的資源。使用部落格的目的是去分享給其他人和其他人做溝通。在本質上部落格是吸引回應的,在他們的認知,想法,和反應。相較之下,線上期刊的擁有者就傾向於隱密。大部分線上期刊的擁有者都僅僅用電子檔的方式撰寫,這種方式需要一個空間存放,就會被書給限制住。

部落格的想法
在全面考察此範圍後,大部分部落群體呈現出來的包含以下幾點:
1.部落格可以促進關鍵性和有分析性的想法。
2.瀏覽部落格時,是有利於促進創造,直覺的,和聯想力。
3.部落格促進類推的想法。
4.部落格在增加成功和揭發資訊是非常有用的媒體。
5.部落格把最好的單一的反應和社會的互動結合了起來。
6.最後,瀏覽部落格也可促進在社會學習的成長。

心得:此篇論文主要就是在探討部落格和社會學習之間的關連,切入的角度跟一般的論文不同,所以內容更多探討人文方面的看法,由上述的譯文就可以知道,部落格可以有這六點的好處,"1.部落格可以促進關鍵性和有分析性的想法。 2.瀏覽部落格時,是有利於促進創造,直覺的,和聯想力。 3.部落格促進類推的想法。 4.部落格在增加成功和揭發資訊是非常有用的媒體。 5.部落格把最好的單一的反應和社會的互動結合了起來。 6.最後,瀏覽部落格也可促進在社會學習的成長。" 我想這對於我們學科技的人來說也會有更不同的視野,因為在使用介面上會覺得它非常簡單,但是沒想到此一簡單的方式卻可以造成非常大的迴響,更讓許多人變成天天上部落格的人我覺得這些層面如果只是從科技來看是看不到的,看完此篇論文這是我獲得最大收穫的地方。




















星期一, 5月 28, 2007

心得

最近一直在看關於AJAX的書,想著如何寫出構想中的成品,但是卻一直碰壁,要把一個互動式的網頁作好,必須了解的語言有三四種,CSS,PHP,XML,JAVASCRIPT,每一種東西都可以學一個學期,四種加起來畢業前都還學不完,哈,我看下學期要來修依下相關課程,或是找人一起來討論,我想這個成果應該會是不錯的才是,頭痛阿。

星期日, 5月 27, 2007

紀錄

最近總總的事情讓我發現,爲何國營事業會一直被詬病,為何公務人員效率會如此不彰,因為在國營事業當中,所得到的待遇是齊頭式的平等,不論工作的態度是否認真,所得到的結果都是相同,難怪大部分的公務員會不願意付出心力,因為他們得到的和那些態度懶散的人是相同的,這大概是當公務人員最大的缺點之ㄧ吧。

星期六, 5月 26, 2007

homework 5/19

1.根據FIND網路脈動 ,企業於Web2.0的使用上,仍緩步前進,這份報告已歸納哪些原因?你認為應該還有哪些原因?

answer:
(ㄧ.)裡面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即"公開的(public)"這個字在此處是一個關鍵。在此篇文章中,Melcrum表示,雖然企業會在內部溝通時使用web2.0應用,然而把公司的資訊放在一個更透明化的地方,則是經營管理者所擔憂的重點。幾乎有一半的受訪者同意,職員在網路上討論他們的公司事務,會使公司名聲陷入某種風險。另外,有七成的人表示缺乏部落格或其他社群媒介工具相關的指導守則或是政策,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應付那些與公眾面對面的溝通模式,我想這應該是目前公司都還是不太願意使用部落格的一大主因。從上述的內容中可以看到,有倆個需要面對的問題,公司內部隱私和如何控管部落格,而公司內部的隱私又可分為,產品上的秘密和公司內部員工之間的秘密,不過,對於這幾個部份,我想只要公司讓員工有向心力,我想他們也不至於把公司重要的情報洩露出去,因為這也會損害到這個員工本人,所以公司在想著如何防範員工說出不利公司的話語時,應該多想想怎樣對員工更好,會更有益處。
(二.)另外的原因的話,我覺得有三項,第一個是管理者本身對於此一新科技會有先入為主的觀感,直覺得認為部落格是種會帶給他困擾的工具而不使用;第二點的話,則是仍有很多企業仍然不知道Web2.0為何物,導致不知如何去使用;第三點則是那些公司仍然認為沒有使用的必要,所以才遲遲沒有推行吧。

星期五, 5月 11, 2007

電子化政府觀光網站建置效益評估和 電子化政府網站網路行銷與效益評估-『綠色採購網』個案研究之心得感想

在電子化政府觀光網站建置效益評估前言中,閱讀到"如何使政府網站容易被搜尋引擎找到,出現在較前面的排序,可以作為網站指名度的可靠指標。針對特定關鍵字,網路使用者是否有較高的可能性檢閱到該政府網站,應該是網站行銷必須重視的。" 此句時,覺得很有道理,就以我本身是消費者的立場來說,我們在使用搜尋引擎時,雖然會查找到幾萬筆資料或是更多,但是,通常只會去翻閱前ㄧ兩頁的十幾筆資料而已,因此,如何出現再前面一點的排序,對行銷網站有很大的影響力。
而在兩篇論文中提到,好的政府網站評比工具應該具備以下特性:(1)具有公信力,(2)可以反應出網站資訊的「權威性」與「指名度」,(3)容易使用。不須經過繁複的訓練,政府業務單位或是委外廠商可以隨時上網自行檢驗網站成效。(4)取得成本廉價。此評量工具應該不受限設備平台,容易安裝,且費用低廉或甚至免費。和後面提出的PageRank相呼應,在閱讀到這邊時,真的覺得Google會成功不是偶然的,一個免費的工具PageRank,即可解決我們政府長久以來困擾的問題,也覺得這兩篇論文很有價值,畢竟台灣研究網路的論文很多,卻只有此兩篇想到如何利用PageRank此一工具來解決政府的問題,這是非常不簡單的。
最後,閱讀完兩篇之後可以了解,要增加PageRank數值可以透過反向連結數來增加,而連結過來的網站的重要性越高,就越容易增加PageRank數,但是要多增加一個數字都是很不簡單的;此外,在電子化政府觀光網站建置效益評估論文中也可看出,台灣在推展觀光方面,真的很落後,如果把網頁全改成MediaWiki來架站,然後每個人負責在網站中自己該負責的部份,即是在網站中放入自己的連結,連結到自己的部落格,然後用PageRank來評績效,一定會讓公務人員會對此事比較有熱情,或許台灣觀光會宣傳的比較好;而在電子化政府網站網路行銷與效益評估-『綠色採購網』個案研究此篇論文中,覺得此一行銷手法非常不同,光是PageRank數值可在半年內從0上升到5,就可知此一行銷手法的滲透力有多高,此外還省下一筆廣告經費,這更是難辦到的,而在此篇中,也看到創意的重要性,譬如用部落格來行銷,這在台灣很少人使用,算是ㄧ新的思維,可以大力的去推廣,落實在台灣的網路行銷上。

星期五, 5月 04, 2007

精障服務的新的問題

最近,在接觸了許多和身心障礙相關的事物之後,發現新的科技很少出現在他們身上,我想這也是讓他們更加難容入這個社會的原因之ㄧ吧。
思考之後,我發現了ㄧ個新的問題,就是關於如何讓視障的人能夠跟ㄧ般人ㄧ樣的跑步,把這個聯想到精障者就業上,精障者要如何跟普通人ㄧ樣的工作,譬如要如何分辨椅子有沒有擦乾淨,這就是ㄧ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這就讓我想到之前有個老師問說要如合把影像處理的技術運用到這方面,我想這就是需要用到他的專業的地方。
像在如何和正常人ㄧ樣的跑步這方面,用影像來判別哪邊該轉彎或是該往哪邊轉,然後以聲音告知;在椅子有沒有乾淨的方面,則可以用圖像來記錄乾淨的椅子的畫面,然後來判別有沒有擦乾淨,當然也是以聲音來告知,不過這兩項要能成立的前提是要有sensor來感測,否則是無法知道身心障礙者目前所遇到的狀況是什麼。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問題直得去研究,不過還需要再好好的思考思考,才有辦法得出ㄧ些心得和感想,也才有辦法幫助到這些弱勢團體。

星期三, 5月 02, 2007

寫conference和寫期刊的差別

頁數:
conference:篇幅少,十頁即可。
期刊:篇幅多,至少20頁,有種寫不完的感覺。
內容:
conference:重視創新。
期刊:重視嚴謹的態度和數據,比較沒有創新性。

星期一, 4月 30, 2007

近期工作事項

學習如何評估
研讀: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metric for assessing discussion board effectiveness
目的:學習如何以嚴謹有系統的方法,著手分析我們的 Nonprofit 2.0 效益
研讀:當代公共政策研究中的量化與質化分析:方法論的檢討與重建1
目的:說明與反省我們的研究方法
工作紀錄的整理
為之後的報告和論文作準備

星期五, 4月 20, 2007

如何使用離線部落格






































使用完之後就會像前一篇那樣,非常方便,不過瀏覽器要是Firefox才能使用。

第一次用離線方式打部落格

哈...不錯的工具,應該對就輔員會是一個很大的幫手,good。



Powered by ScribeFire.

星期二, 4月 17, 2007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metric for assessing discussion board effectiveness論文實驗的方法和結果

文章出處:http://faculty.uoit.ca/kay/pub/papers/bjet_560.pdf

method:
sample(樣本):
是由45個中學的學生加入,地點是在大都市中的ㄧ個中學,參加者皆是男生,年齡介於13~15歲,被分成兩個班級,ㄧ班22人,ㄧ班23人。

procedure(程序):
在這裡面,學生會被要求要貢獻訊息在兩個連續且非同步的線上討論中,為了要補充在學習HTML(24 days)然後開始演練(36 days)。線上討論為固定的面對面的行程中的ㄧ部分,每天見面時間90分鐘,佔總成績的10%,而且為了鼓勵參加,裡面沒有特殊的指導方式。在此討論版中主要是學生導向,老師只有在學生有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才會介入,在每個主題完成時,都會要求他們加入考察,而主題開始和主題結束的問題都會包括在考察中。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資料的取得和分析):
在以前的資料中提到有三個關鍵的部份要去收集,以便於分析,包含了(1)解釋線上討論版的資訊,(2)分析那些用統計學收集累積起來的數據,要如何實際應用,(3)在每個主題的最後面要有態度分類的研究,最後,為了要讓結果正確且確實,必須有兩個或多個的變數去評估。在此篇中所謂的變數即是之前提及的十二種方面,提供在Appendix A中。

Coding of online discussion messages(辨別線上討論版的資訊):
為了讓辨識更透明化,Appendix B提供ㄧ個可深入探討的成規,在這份學習中給關鍵的變數使用。

Blackboard statistics(Blackboard 統計學):
[BlackBoard系統是國外市場佔有率極高的網路教學平台]:自己查找的,非文章內容
Blackboard程式會自動的用統計的方式收集以下這些資訊:(1)訊息發布的時間,(2)其他人閱讀文章所需花費的時間,(3)學生造訪討論版的次數,(4)學生造訪的天數,(5)學生po在討論版上的文章數目。

Survey data(研究資料):
在每次學生完成一個方向的主題之後,有兩個關鍵的問題會被問到:
1.你有使用討論版嗎?請解釋為什麼要用或為什麼不用。
2.討論版對你來說有用處嗎?請解釋為什麼有用或為什麼沒用。

這些回應用來描述和分類以下兩個問題:(1)參加或不參加的原因(2)討論版為何會被認為有用或是沒有用。每個種類的次數(頻率)在往後都會ㄧㄧ探討。

Learning performance(學習成果):
學習成果的ㄧ個外部評量(ㄧ學期的計畫和ㄧ學期的測試的等級),被用去評量在參加討論版上全部的效率(成效)。學期計畫最後的等級和期末測試的分數會和以下幾點相關:(1)學生造訪討論版的總數,(2)學生造訪討論版的全部天數,(3)在討論版上發表資訊的總數。

Results:
Overview:
在學習HTML和測試期間共發表了260筆資訊,ㄧ個話題所延續的期望值(mean)是3.5個訊息(SD=2.3,range=1-11 messages),字數的平均是48.3個字(SD=46.2,range1-263 words)。主題行有適當的距離(M=1.68,SD=0.9;scale range 0-3),訊息的程度是相當好的(M=2.3,SD=0.9,scale range 0-4),每個最原始的訊息平均被閱讀的次數是29.5次(SD=11.3;range 2-77),ㄧ個訊息被回應的平均時間是3630分中或是2.5天(SD=7377分鐘,range 1-49,109 分鐘)。

從內容來看,訊息不是互相有關係就是適用於課程(n=223,86%),大部分訊息最主要的目的是去發問(n=63,24%)或是提供答案(n=175,73%),在這個討論版上很少用於非學術的目的(n=15,6%)。

Social learning:
ㄧ個討論串有包含五個或以上的資訊的比例為26/55或是47%;ㄧ個原始訊息被閱讀的次數的期望值為29.5(SD=11.3)範圍為2-77次;ㄧ個給其他學生的特殊的回應是以問題或是回答的形式,佔了全部訊息的66%(n=172);最後,學生加入同ㄧ個討論串兩次或以上的機率,在HTML是13/28(46%),在演練的討論串中的比率是10/35(29%)。

Cognitive processing:
根據Bloom's分類學校訂版的內容,主要的知識的形式有三方面來驗證,(1)程序的(n=140,57%),伴隨著(2)概念的(n=51,21%),(3)真實性的(n=50,21%),更深層的認知的知識只佔3/244;至於進展的等級,有以下幾種:(1)懂大部分資訊的學生(n=85,35%),然後(2)記住的人(n=66,27%),(3)可以應用的人(n=52,22%),(4)可分析的人(n=31,13%),(5)有能力評估的人(n=10,4%)。其中具創造性的用法的知識只觀察到一個。

Quality of discussion:
大部分的資訊都是非常清楚的(n=174,67%),或是有一點清楚(n=70,27%),只有16的訊息是完全不清楚的(6%);這些訊息的程度是好或是非常好的佔了41%,普通的佔了47%,不好的或是不正確的資訊佔了12%;新的訊息被加入的方式不是間接的(n=69,27%)就是直接的(n=103,40%)在大部分訊息被發佈的時候。

資訊的內容在各方面的比例,只著重在物質而已(n=145,56%)或是跟課程有直接相關係(n=78,30%),沒學術性的(n=24,9%)和管理的議題(n=6.2%),被討論的很少,我覺得這幾項可以用我們的評論上,跟就輔資訊相關,只有一點相關,或是沒有相關。最後,討論串有被解決或是和原來的主題有相關的佔71%(n=100)。

Initial quastion:
討論串對一開始的問題的影響的評估,在於有沒有著重在兩個不獨立的變數上(1.訊息被閱讀的次數,2.討論的長度)用以支持以下五個獨立的變數(1.問題能否隨時隨地輕易的回答,2.主題清楚,3.訊息的程度,4.知識的類別,5.進展的等級);Ten one-way ANOVAs 表現出來沒有有意義的差別,換句話說,這邊沒有明顯的層級出現在一開始的問題上可引起學生去閱讀或是發表更多問題。

Role of educator:
針對這件事,老師所採取的態度是允許給學生依個機會去建造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因此,並不意外的是,在一個討論串開始之後,有95%(n=50)的學生會開始發問題,大部分學生結束討論是因為時間(n=49,89%)。

總之,這裡沒有依個有意義的差別在老師和學生之間,然後是關於(1)訊息被閱讀的數目,(2)訊息的長度,(3)回應時間(ㄧ則訊息多快得到回應)。

Navigation:
瀏覽的議題的檢視主要是著重在清楚的主題和一個討論串的多寡是否影響(1)有多少資訊被閱讀(被閱讀的速率),(2)ㄧ則資訊多快可以收到回覆(回應時間),清楚的主題和這兩樣並沒有有意義的關聯,資訊的數目就和訊息平均被閱讀的次數有關,且為負相關(r=-o.26,p<0.001);在這邊顯示出,ㄧ個訊息被閱讀的平均次數會穩定的降低,從初始的訊息(m=39.18)到訊息數量11個的時候(m=14.5)可看出來,訊息的數目和學生會多快去回復資訊是沒有關係的(回覆時間)。 n="35,54%),特定關心的事包含接下來的幾項:(1)很難發現特定的內容,因為有太多的資訊,(2)在協商討論資訊時會被按太多次,(3)討論板逐漸對訊息無力,因為學生的程度越來越好,(4)對於主題必須有更好的分配和分類才能減少瀏覽的時間。" color="#009900">Challenges for students:
除了瀏覽的困難以外,ㄧ些學生會有科技或是軟體方面的問題(n=16/65,25%),他們那種片面的資訊的程度令人很難去相信(n=14/65,22%),用成績去刺激參加會讓他們感到羞怯(n=7/65,11%)。

學生回報不使用討論板多種原因包含使用其他的方法(使用課本,用網路查詢,問朋友)這些方法更快更有用(n=25/65,38%),不同的學習方式(n=8/65,12%),缺乏能力(n=8/65,12%),忘了發布(n=5/65,8%),沒有足夠的時間(n=4/65,6%)。

Types of users:
在動態的參加中可觀察到個別差異(那些學生發表了五個或五個以上的資訊)被觀察到關於資訊平均被閱讀的數量(p<0.001),平均回應的時間(p<0.001),使用的字數(p<0.001),訊息的程度(p<0.001),學生對於他們回覆訊息數目的範圍從1~17的意見是不ㄧ的,他們對於主題的意思清不清楚,他們發的問題的困難程度,知識的形式和進展的層級是意見不ㄧ的。 n="8/65,12%)回應他們沒有經常的加入討論板,是因為不符合他們自己學習的方式,ㄧ些學生比較喜歡使用書本-另ㄧ些人的喜好是在網路上找答案或是問其他同學,有一個同學對這個議題發表了他的看法:" color="#33cc00">Attitudes towards discussion:
在這篇文件中,用來測量態度,是根據有沒有意識到討論板是有用的,在發文章任務的調查中,超過三分之ㄧ的同學認為討論板是一個有用的工具(n=24/65,37%),在實際使用方面,38%的人經常使用,25%的人偶爾使用,還有25%的人不太用,有三分之二(65%)的學生回應他們有得到有用的資訊,三分之ㄧ(39%)的人認為他們提供了有幫助的資訊給其他人,有82%的人認為分數不是他們使用討論板的動機。

Response time:
ㄧ個訊息有回應的平均時間是3630分鐘或是2.5天(SD=7338分鐘),有ㄧ天就回的學生,也有34天才回的學生,把特異的(回應的時間超過10000分鐘或是一星期,n=22個訊息)淘汰掉之後,回應的平均時間變成1519分鐘或是一天(SD=2204分鐘),回應的時間在第三個資訊之後似乎有變的比較長,從1182(19.2小時)到1853分鐘(31小時)在第四個資訊的時候,然而樣本太小以至於無法去評量統計上真正的意義。

回應的時間和資訊被閱讀的數目有有意義的相關且為負相關(r=-0.254,p<0.01),換句話說,當回應越長,新的訊息就越不會被閱讀。 color="#009900">Learning outside of school:
發表在討論板上的訊息有超過一半(n=142,55%)是在學校完成的,在學校和在家中的訊息在(1)主題清楚,(2)訊息的程度,(3)回應的時間和字數,這三方面並沒有有意義的差別;然而,在家中發表的訊息比在學校更難得到解答(p<0.05)。 color="#009900">Performance and discussion board participation:
學習的成果在HTML還有開始訓練的主題跟(1)參訪的數目,(2)參訪的天數,(3)在每個部份發表的訊息數正相關,參訪HTML討論板的數目和最後期末的分數沒有有意義的關係。

造成的原因是由發文章任務的調查,幾乎三分之二的學生回應使用討論板是有意義的學習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覺得此篇paper的分類值得我來使用學習,根據他的觀點然後和我的評估測試的測量表比較之後我覺得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也知道所顯示出來的數據該怎麼去分析,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助益,我特別把有用的資訊標成橙色,以供日後研究。

星期一, 4月 16, 2007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metric for assessing discussion board effectiveness論文摘要

文章出處:http://faculty.uoit.ca/kay/pub/papers/bjet_560.pdf

在本篇論文裡面,主要是在探討線上討論版對於教學有無助益。他提到在以前的研究中,大部分都是針對某幾個方面去探討,沒有全面性的去探究到底適不適用,因此,他在此篇論文中,集合了之前相關的研究,從這些研究中,他發現了十二種需要探討的問題,分別是
1.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
文中有提到,真實的社會上的互動造成認知上的成長並且可以解決在討論版上的問題這是很罕見的,另外,有意義的社會互動對知識的產生是有效的。

2.認知程序(cognitive processing),
在認知的程序上通常會提及修訂過的Bloom's Taxonomy,它著眼在知識和討論區資訊在程序上的程度,在修訂過的Bloom's Taxonomy中強調在實際應用上的計畫,傳遞和評估,著重在更廣的聽眾,和對次類別的明顯的描述。

3.討論的水準(quality of discussion),
建議學生必須知道要怎麼避免不了解知識;資訊不是很容易去了解;互動造成更多具爭議性的議題,沒有特別的和具體的答案。

4.在一個思考中最初的問題(the initial quastion in a thread),
先前的研究中建議,如果依開始的問題和這個討論版思緒的程度相符就會ㄧ直有互動。有益於學生產生更特別的東西,促進更高一層的想法。

5.教育者扮演的角色(role of educator),
教育者在線上討論板上所扮演的角色得到很大的關注。而且教育者扮演線上討論版會不會成功的ㄧ個很重要的角色。

6.瀏覽的議題(navigation issues),
在傳統的討論版上,學生和老師發現要去瀏覽的時候會有很多問題,譬如:訊息長度,入口的數目不明確的題目,欠缺組織和重點。有研究更指出傳統的討論形式對於知識建造並不充分。

7.學生面臨的挑戰(challengs for students),
學生意識到他們沒能力加入線上討論;寫作比聊天還要慢;缺乏個人互動;沒能力改變見解在他們寫下文字和發表時;大部分的觀察都是在高等教育,並無法清楚得知在低年級的學生上所觀察到的會不會是依樣的關係。

8.使用者的形式(types of users),
ㄧ些證據顯示,學生認為有意義的和清楚的角色像加入討論版;一些被限制寫作或是口頭能力的學生有明顯的損害。沒有依個有系統的研究,去研究在討論版上個體間的差異。

9.態度有助於線上討論(attitude towards online discussion),
大部分使用線上討論的學生態度都是正面的,但是結論只被有趣的事來佐證。另外,當學生被命令之後就會勉強作一點,這時候可能的態度是負面的但是有助於學習。

10.回應的時間(response time),
關鍵再於在直接貼文章或是回覆訊息時一定會有延遲產生。

11.校外學習(learning outside of school),
在以前的研究中沒有明確的著重在比較在家中發文章時間和在學校發文章的時間。

12.學習成果(learning performance)
很多研究者試著去探討,參加線上討論和知識的建造和個人認知有無相關聯。其中有一種是測試,參與反映和實際學習上的關聯。最後他說,持續的去測試參與和學習機板上的關係是很重要的。

這是此位作者,他在參考許多研究之後所提出的看法,在根據這些看法做研究和改善

星期四, 4月 12, 2007

關於最近要做的事

hi,老師,我下禮拜一以前會把那篇關於網路評量的論文看完,那也會閱讀A Smart Home Agent for Plan Recognition of Cognitively-impaired Patients.不過這一篇要依兩個禮拜才念的完,再下次報告前應該可以ㄧ起把Designing and Modeling Smart Environments這篇看完。

最近要先加入Methodology 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Computer Programming Laboratory with Social Media這篇論文,其他的順延,還有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 the case of Syrian EFL teachers這一篇。

星期三, 3月 28, 2007

3/17號作業

1. What is the business model of MySpace?
MySpace原本只是獨立音樂人網站的交流空間,無意間吸引年輕中學生的青睞(初期吸引一些是獨立音樂人的fans),同好們在網上相互交流,談論喜愛的歌手等等隨性的生活話題。 如此無心插柳的結果,讓MySpace網站創辦人Tom Anderson在2003年推出全新交友平台,可以藉由朋友的部落格(Blog)標籤中認識其他友人的部落格。此外,你可以編輯擁有個人風格的部落格,或讀取別人的布落格,是作者同時也是讀者。若想認識特定族群、尋找相同興趣的同好,亦可加入MySpace的族群中,MySpace裡有各式各類的社群團體,亦可在其間找到好友,或者是共同聚會出遊。 對於想在網上結交來自各地朋友(以及交往對象)的網路用戶而言,MySpace完整的平台功能將是最佳選擇,無怪乎MySpace迅速竄紅。因為MySpace彷彿是時下年輕人表現自我風格的象徵,代表新的溝通、交流方式,這股趨勢已在新世代燃燒,讓人想不注意也難,Business Week曾以封面故事大篇幅報導MySpace,並稱其為MySpace的一代(The MySpace Generation)。 簡單的說,對於年輕人而言,在這塊虛擬的社區不但可結交來自各地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能夠找到「認同」和「歸屬」的感覺。 以一個大學生為例,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可能即為登入MySpace,看看朋友的布落格,得知當晚聚會訊息,並前進所屬社群看看最新資訊,同時更新自己布落格的照片或日誌。頗類似前幾年在台灣的大學生中瘋狂流行的BBS,或許可以這麼說,MySpace像是一個功能極度擴充、範圍無限延伸的超大型BBS。 目前MySpace用戶數已達8,500萬人次,有如網路界的明日之星,但也並非沒有風險存在。在短時間知名度大增,但商業模式尚未成型,是社交網站普遍面臨的挑戰,在2005年收購MySpace的新聞集團(News Group)就曾透露,MySpace在拓展廣告業務似乎未見明顯成效,甚至有意將MySpace的搜尋業務與網搜業者合作結盟,不難看出儘管財力雄厚如新聞集團,仍無法捉住MySpace市場的方向。網路業的瞬息萬變,當前的熱潮將會改變整個業界經營模式,還是會稍縱即逝,就端看業者靈活的頭腦了。
資料來源:DigiTimes科技
2. Using Google Docs.








3.Using Google Personal Portal.

星期日, 3月 18, 2007

寫論文所需注意事項

1.用語必須客觀。
2.必須看數據說話,不能想當然耳。
3.分段不能太繁雜,否則反而會顯的凌亂。
4.在每段開始前必須要有描述,否則會讓人感覺突杌,不知道為何會多出這個。
5.不能特別提及某家廠商,有廣告嫌疑。
6.內容描述必須簡潔,不要太多餘的文字,或是多餘圖片。
7.每段標題必須簡短有力。
8.佐證資料非常重要,必須多找些學術性資料,papers,書籍。
9.寫ㄧ段文字必須開門見山。

寫過就知道自己的缺點很多,連最基本的觀念都缺乏,寫下來以示警惕。

星期五, 3月 09, 2007

星期二, 3月 06, 2007

星期五, 2月 02, 2007

test

試試看